2.【总纲】有无相生: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 原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本期内容)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河上公本作:不知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下期内容)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生成,难与易互相依存,长与短通过彼此表现出来,高和低互相依附,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作:兴起、发生、创造。
弗:不。
你将获解:1、“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范畴;
(1)有无相生:我们能看到的各种物品是有的部分,它的作用则是由无的部分体现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十一章)
无为无事无味:做事要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不多事,不干扰别人;不瞎折腾。最有味道的是没有味道,没有味道的食物才是百搭的。甜言蜜语很顺耳,但并不真实;实实在在的话语却没有味道。(第六十三章)
(2)难易相成:相比较而言。看似容易,但未必容易;想做好一件事,想做大事,先从小事做起,从容易的事做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要眼高手低。“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不设虚的大目标,设立短期目标,一个个实现。
(3)长短相较:从“长与短”谈“得与失”;
有得必有失,有好必有坏。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四十四章)。不能太满,水满则溢,要恰到好处。(第九章)
能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困难,才能练就坚强的意志,承担更大的责任。(第七十八章)
(4)高下相倾: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三十九章)。无论什么高位都要以下为本;善于处下。做人要谦卑,礼贤下士,平易近人。
(5)音声相和:能将不同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美妙的事物,才是真正的和谐。学会“和而不同”,接受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对手是让自己不断成长,自我反思的动力。
(6)前后相随:前有因,后有果。最主要的是我们面对事物要最清楚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才能长久。
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天地最无私,只知道奉献,而不会索取。人也一样,应学会面对责任,要先己后人;面对利益要先人后己。有能力的人才会用于肩负责任;无私仁爱之人,才会将他人利益放于前面,自己利益抛诸脑后。(第七章、第六十六章、第六十七章)
2、中国艺术中“留白”手法的国学根源;
中国古人的艺术理念强调“有无相生、虚实相生”
3、“太”字背后隐藏的深意;
善于处下,才能居于高位。
4、老子三句话讲出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领导者做事的原则;
(1)后其身而身先
(2)外其身而身存
(3)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个人理解:辩证论来讲,就是凡事都有对立统一的两方面,这两方面都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的,也是相对而言的,而不是绝对的。
凡事不能只看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得,未必是好事,也许会因一时的得到,而失去更多;失,也未必是坏事,失去某一样,说不定会得到其他的。人不能过于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要事物的另一面,有时候用一些逆向思维考虑问题,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并不是阿Q精神,而是要看到“无”的那一面,或者看到事物的本质,看到长远。
很多时候,不是越多越好,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恰到好处才是最安心的。这也就告诉我们,人不能过贪,不能总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前面,这样会失去更多。身外之物永远都无止尽,得到越快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快越多。将大众利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个人利益放在后面,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而是更多、更长远、更可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