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了罗老师的这一期讲座,很有收获。
《被讨厌的勇气》看过两遍,也知道课题分离这个理念,但读了两遍,依然没能做到知行合一,而距离我们这个时代如此遥远的宋朝宰相,居然已经早早就开始践行这个理念了。
王旦之所以能连续不间断的当了宋朝的十二年宰相,又获得了重病时皇帝亲自熬药照顾,死后亲自为其写碑文的殊荣,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他的别人没有的宝贵特质。
首先是他的课题分离,作为宰相,他有为朝廷推荐人才的职责,所以向皇帝推荐寇准,皇帝不喜欢寇准,觉得寇准脾气不好,让他难受,对于王旦来说,推荐是我的课题,皇帝可能拒绝,那是他自己要面对的。皇帝不喜欢寇准,觉得寇准让他难受,这是皇帝的课题,各自去处理自己的课题就行了,无需纠结。
现实中,我们为亲人或朋友提建议,处在自己的位置上,是不是能做好课题分离呢?比如面对成年的孩子的工作和婚姻,如果觉得想给建议,那就去给,可是如对方不接受就失望或难过,那就是自己要处理的课题,如果对方接受了又觉得委屈和压抑,那就是对方的课题,许多事儿做好课题分离就不会撕扯消耗了。
其次是他能分清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角色中该做的事儿,遵守规则。王旦面对皇帝天书封禅之类的事儿不认同,但他是臣子,他就要遵照皇帝的命令去执行,而不是我不认同我就去和皇帝死磕。
我们现实中做父母做儿女做领导做员工,也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处在哪个角色中就去做好哪个角色的分内之事,按规则做事儿。有的父母在做父母的时候,却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不断像儿女传递焦虑,索求关注,情感勒索,有的儿女是儿女,却总想改变父母命运,做父母的拯救者,有的员工整天满腹牢骚,总想对领导指点江山,有的领导不能自己高瞻远瞩,掌控局面,出现问题就去指责下属无能,这都是没有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没按规则办事儿的结果。
最后就是王旦的“正办”理念,做好了课题分离,看清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但也遵从自己的内心,诚实表达,不违心,不压抑自己。
皇帝搞天书封禅之类的行为,我不认同,我也不反对,但我可以表明我所说的是别人呈报上来的,不是我自己看见的,对于皇帝大搞迷信活动的做法,我不能阻止,但我下葬时我要用剃光头发,穿上僧衣的形式,表达我的态度。
现实中,我们也有不认同的行为,不接受的态度,如果能够遵循自己的内心,真实的表达感受,即使不能改变事情的方向,但是我们如果能尊重自己的感受,如实表达了,是不是自己的内耗就少了,内心不纠结了,静能生慧,是不是就有可能有新的智慧产生了?
因为能做好课题分离,因为能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因为能做到正办,王旦拥有了不怕被人讨厌的勇气,反而获得了皇家前所未有的殊荣和皇帝顶级的尊重。
静心思考后,我们如果也可以向王旦学习,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让自己活的更舒展,更绽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