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被人讨厌过吗?
烦恼、愤怒、内耗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会给你应对的答案
“纵使被说坏话、被讨厌,也没有什么好在意的,因为对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对方的课题,擅自背负别人的课题,只会让自己感到痛苦。”
故事简介
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少年,听到了一位哲人主张的“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的观点便前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为什么“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一、目的论
原因论VS目的论:
作者在第一章内探讨了原因论和目的论,原因论即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现在甚至未来的全部事物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目的论即主张是现在的“目的”造成了一切,而不是过去的“原因”。比如:他不是因为在父母的虐待下长大,才会惧怕与人交往,以致闭门不出。而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
愤怒都是被捏造出来的:
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先产生了要大发雷霆这个目的。也就是说,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对方,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二、让干涉你的人见鬼去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阿德勒严厉批判赏罚式的教育。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捡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而且,请记住,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
"课题分离"(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回报思想":
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当然,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三、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优越情结:
"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也就是"虚假优越感"。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也属于一种权势张扬、具有优越情结的特点。
-﹣不过,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夸耀不幸:
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而且,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敌人&伙伴:
"无法真心祝福得幸福的他人",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这个时候你如果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其下怀,即使你让对方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
"人生谎言":
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即使你逃避人生课题、依赖人生谎言,那也不是因为你沾染了"恶"。这不是一个应该从道德方面来谴责的问题,它只是"勇气"的问题。
四、活在当下
“自我接纳”:
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
“他者信赖”:
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决定背不背叛,是他人的课题。
“幸福即贡献感”:
获得贡献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认可”,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但我们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
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说,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还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不能获得自由。不畏惧被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