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日本大正时期的创作天才,因年早逝的高产作家。
讨厌平庸,精雕细琢。这样的介绍是我从林少华给《罗生门》的序中接触到对芥川的第一印象,即使从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这短短的八字徒然让我觉得有趣,一少年握笔咬唇反复更改字句的画面自脑海浮现。
潜心一读竟发现《罗生门》不过十页,小说以仆人的心理矛盾自成一线。在罗生门下等雨的仆人设法筹措生计,在饿死和作盗匪之间纠结,无奈下探身走上放满死尸的罗生门顶楼,惊骇的发现了正在拨弄女尸头发的老太婆,仆人气结,对这恶性心生厌恶并打消了迫于生计作出恶行的计划。老太婆认为女尸生前出于无奈用蛇肉充当鱼干,那现在的她也同样可以出于无奈拔死尸头发作发髻变卖。这一番言语竟导致仆人的发难,剥抢老太婆衣服而逃。
虽然并没有明白仆人最后“无不讽刺”、“咬牙切齿”的夺衣而逃,是对老太婆的惩戒,还是真的被老太婆利己主义思想诱惑所致,但终归读出一丝芥川对人性恶性的抨击和厌恶。若仆人真是被诱惑所致,那人潜在的利己思想暴露无遗,我们可以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下大义凌然,用正义虚伪的迷惑他人甚至是自己,但一旦受人点拨,“恶”在轻易可得的“利”前也是有撒旦般迷人微笑, 让人推翻一切自己都不知觉的面罩。
对,不知觉。与“慎独”同理,迫于外界的目光,我们用正义标榜自身,无关乎虚荣,只是用世人认可的影子嵌套,如此才能不做错不突兀,就像不动声色的接受任务,不用心的认真学习,默然的做某个身份该做的事。剥去这层束缚,夜深人静时思绪飞扬,却真真切切是个人所想,这时或许还能为抨击恶行辗转翻身,站在人性制高点摇头批判。但倘若身处苦境,又有多少人能压制胁迫生存的不理性,有多少人终于用行动证言曾经对自己说的谎言。
在读完小说查阅历史背景时得知《罗生门》被拍成了电影,剧情不同,但扫到这张剧照时,台词深深戳中我反复组织言语而不得的一丝丝感觉。
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
可是这“而若”终究是“而若”。仆人固然对不择手段这点给予了肯定,但要想使这“而若”有个结果,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除非当强盗”。问题是仆人又没有勇气对此给予积极的认同
除此之外,《罗生门》中闪光点随手可拾,对仆人的心理刻画入微,复杂的犹豫抗争用一个“而若”尽显,句子长而有力。
这便是我首次读芥川的小小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