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今早5点多就醒了,第一件事先看手机。看到读书群里有一篇短文“那些吃的”,不禁笑了。近几日群里有2位美女都在写文分享美食,我也准备好了材料要做一样吃的东西呢。

中秋节前,做了几瓶剁椒酱,用的主材是我们本地的鲜红辣椒、生姜和大蒜。拿给同事两瓶,他喜食辣。节后待到和我一个班次时,同事直抱怨说嗓子不舒服,想想几天里也没有吃什么特别的东西,可能就是我给的剁椒酱惹的祸。

我听了大笑,怼回去:自己贪吃管不住嘴,怨我干嘛。同事不好意思的挠挠头,是自己吃太多了,几天就把一瓶吃完了,不得已买了白菊胖大海金银花麦冬来泡水喝。(三种辛辣食材放在一起吃,还吃那么多,想不上火都难)

同事还说他曾经把稀饭里拌过辣椒酱吃,很过瘾。可见他有多喜欢吃辣了。偏偏这么喜欢吃辣的人,还生就了一副好嗓子,经常在“全民K歌”上唱歌,上班也会时不时的哼唱几句,坦白说他唱的确实很好听。这么嗜辣,嗓子还很好,老天爷真是太厚爱他啦。

之后在菜市看到有韭菜花卖,想到去年吃过的家里人用此花做的小菜,滋味涌上心头,就买了一点来。

今早早起,就是要做一瓶有韭菜花的剁椒酱。绿色的韭菜花,红色的辣椒,白色的姜蒜,分外抢眼。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几年的这个时节,我都会做些剁椒酱,密封好放进冰箱里,慢慢发酵一段时间后再吃,就会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很勾人味蕾,辣味也大大降低了,炒菜、烧菜时做配料用是很好的,可以去腥解腻增味。(记得也告诉同事了,放进冰箱过段时间再吃味道更好,他等不及就吃了)。往年还会放些炒熟的黑豆或者是去了皮的花生米到剁椒酱里,今年就没有再用这两样了。




本地人常爱说“能吃辣能当家”,但是我却不怎么能吃辣,也和人辩说不能吃辣也照样能当家,能吃辣的也未必能当家,不过都是些玩笑话而已。之所以经常做剁椒酱,主要还是为了做配料用的,那种独特的味道是我所喜欢的。

本地人的口味偏好鲜、咸、辣,菜品通常滋味浓厚、层次丰富。我还是没有完全适应,比较喜欢略微清淡点的饮食。

这里自古以来是华夏九州之一,古称彭城。因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五省通衢”之称。这里有6000多年的历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这里还是中华厨师的祖师爷彭祖的受封地。

(下一段摘编自百度)


彭祖因为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献给帝尧食用,被帝尧封于大彭。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反映了彭祖在推动我国饮食文化进步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汉代楚辞专 家王逸注曰:“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宋代洪兴祖补注曰:“彭祖姓钱名铿,帝颛顼玄孙,善养气, 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封于彭城”。彭铿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后子孙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可祖,便尊称他为彭祖,他的后裔就叫彭祖氏。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发展成为“烹饪之道”,雉羹是我国典籍中 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中国烹饪史略9中称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而且是“寿命最长的厨师”,至今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

这里的“稚羹”既野鸡汤,演化改进到清代,又和乾隆扯上了关系。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过此汤,很是惬意。便问厨师:“是啥汤?”。答曰:“就是饣它汤”。当乾隆看到、尝到时,已悟出是雉羹,便又问厨师“啥汤怎样写的?”厨师文化不高,用手指比画着“食”字右边加个“它”字,即今天沿用的“饣它” 字。事后不久,乾隆传诏封饣它汤为“天下第一羹”。饣它汤以母鸡、猪肘子、麦仁、猪大骨、清水为主料,配以面粉、葱、姜、八椒、花椒、盐、味精、鸡精、胡椒、中草药(含大茴、小茴、丁香、陈皮、桂皮、豆蔻、白芷等10多种中药材)等辅料,经过数十道工序,十多个小时熬制而成(一般都在夜里熬制)。味道醇厚,鲜香爽口,很受大家的喜爱。

今时今日,马市街这家老店生意很是兴隆,我也去过几次,确实好喝。早上吃个早点排队那是必须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汉字“鲜”的出现据传和彭祖有关。彭祖的小儿子喜欢捕鱼,他怕儿子溺水严禁儿子捕鱼。一日儿子趁他不在偷偷捕鱼回家,见母亲正煮羊肉,便让母亲把羊肉剖开,将鱼藏在羊肉里一起炖煮。彭祖回家吃过之后感觉异常鲜美,如法炮制,遂做出了“羊方藏鱼”这道菜,“鲜”字也就这样“诞生”了。

至今,本地人还有“吃伏羊”的饮食习俗,素有“彭城三伏一碗汤,不劳神仙开药方”的说法。三伏天本来就非常炎热,还要喝羊肉汤吃羊肉,并且伴以葱姜蒜等辛辣的佐料,是为“冬病夏治,以毒攻毒”之说。当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伏天吃羊肉喝羊肉汤,还需因人而异。

每年的初伏第一天,“伏羊节”开幕,彭城大大小小的羊肉馆通常会爆满,一座难求。毕竟从彭祖开始,吃羊肉的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此外,“两来风”也是彭城本地非常有特色的老字号餐饮店,那里的辣汤极有名气,相传起源于宋朝。公元1077年,黄河泛滥,夺泗入淮,水围彭城,当时的知州苏轼带领军民抗洪保城。由于粮食不足,百姓捕捉黄鳝熬汤,补充体能。

“巨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鱣”,苏轼在《河复》一诗中生动描述了这一情景。后来,彭城人熬煮辣汤,以母鸡、黄鳝、猪圆骨作主料,以生姜、胡椒等为佐料,加入了一些香料和中草药,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辣汤。“千年一碗汤”由此而来。

两来风的店名也颇有说头。最初的店面有北门和东门,相传有客人进店品尝鳝鱼辣汤后赞不绝口,题赠“客从两面来,顾主风踊至”。店主取其中“两、来、风”三字为名以记此段佳话。

如今的两来风,已发展成连锁店,规模档次都上了一个台阶,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化。

图片发自简书App

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优势,丰富的物产,人口的迁徙流动,彭城人的饮食习惯早已融合古今贯通南北东西,自成特色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言不差也。

(部分内容、照片来自百度。sha汤的sha字实在打不出来,是手写的,只能分成2部分才能显示出来。各位看官将就着看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e妈说食育 记得小时候,过年前后,厨房里总是笼罩在雾气当中。简陋的厨房在那几天仿佛就成了蓬莱仙境一般,想要什么,...
    日漂物语阅读 389评论 0 0
  • 我是日记星球296号星宝宝,我正在参加日记星球第10期21天蜕变之旅,这是我的第16篇原创日记。 ...
    shuangquan296阅读 294评论 0 0
  • 以前老听老人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时没放在心里,在想,哪里不是生活,都是中国人,还差到哪里去了,可是这次去...
    紫冰薰阅读 535评论 0 2
  • 谁没有少小离家的经历?谁没有身在异乡苦苦挣扎的煎熬?在不得不靠回忆来重温故乡的温暖时,我已经知道故乡就是那个...
    那一个微笑阅读 483评论 0 2
  • 写下标题前,我百度了一下,吓一跳: 你对自己的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人生,你对逆境的态度决定了你如何过这一生,你对工作的...
    宁境宁阅读 694评论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