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个网剧,悬疑破案的电视剧。警察叔叔们查来查去,最后一个嘎拉哈成为了破案的线索。嘎拉哈在东北有点年纪的人都知道。
嘎拉哈是一个出自满语的词汇。东北地区很多日常用语都出自满语,比如:嘎拉哈(羊拐)、蚂蚙(蜻蜓)、杨揦子(毛毛虫)……还有很多,嘎拉哈只是其中的一种。
很多东北人都有过那样的记忆:在洒满阳光的大炕上,一群女孩子穿着花衣服,围坐在一起,两个人一伙儿,玩嘎拉哈。小时候,我家的大炕上经常有一大帮女孩子在玩嘎拉哈。大家说说笑笑的,温馨而又愉悦。嘴里聊着天,手上玩着嘎拉哈。大人们有时候会给准备点自己炒的爆米花,玉米粒用糖精煮了,大锅炒熟,就是我们那时候的爆米花。甜甜的,吃起来很脆。
嘎拉哈被我们染过颜色了,当我们得到一付四个嘎拉哈的时候,通常先给嘎拉哈上个色。从集市买来五彩纸,或者是过年剪窗花剩的几块彩纸,彩纸用水泡湿润了然后把嘎拉哈包上。半天之后,嘎拉哈就有颜色了,彩纸什么颜色,嘎拉哈就是什么颜色,晒干了就可以玩了。
小的时候,没有像样的玩具,农村可以玩的玩具几乎没有。女孩子想要的布娃娃都要自己做。城市里的大概能好些吧!随手就可以得到又不花钱的很多小物件就成了我们的玩具。白色的石头子,嘎拉哈,自己缝的口袋,绳子都是我们的玩具,虽然简陋,但却给我们的童年带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我们最爱玩羊身上的嘎拉哈,四四方方的,比较小。猪身上只有后腿才有嘎拉哈,很大的两个,用我们的小手抓不起来,因此都不喜欢。
玩嘎拉哈是个特别有意思的游戏,可以锻炼眼睛的灵活性和手的敏捷。经常用一个小皮球带着四个嘎拉哈为一付。把小皮球抛到空中到落地的这个瞬间,去抓嘎拉哈,或者是把嘎拉哈翻成各种造型。嘎拉哈有六个面,每一面的名称都不一样:正面叫“坑儿”,背面叫“背儿”(也叫肚儿),侧面像人的耳朵叫“轮儿”,还有一侧什么都不像就叫“真儿” ,都度儿化音,
游戏的规则是:歘一、二、三、四,然后按照:坑儿、背儿、轮儿、真儿的顺序把四个嘎拉哈摆一遍,最后一把都收起来。能从一玩到最后的基本都是高手。小时候我们各个都是高手,有时候连着玩好几把都不带失败的。
现在的孩子们大概都不知道嘎拉哈是什么了,农村的生活也好多了,玩具也多了起来。商品流通快品种多。想要什么样的玩具只要花钱就能买到,或者是网购,想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却没有了当初玩嘎拉哈的那种气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