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有一个行走的灵魂,那么它一定要在最远的梦里扎根。
——我曾经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
正是如花绚烂的年纪,我却被看不见尽头的功课牢牢困锁在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短暂路程中。偶尔忙里偷闲看看书,每次看到三毛的小说,思想便从地球的这一头,飞到了遥远的那一头,撒哈拉沙漠。那是我未曾见过的世界,天地辽远相接,连成一条湛蓝的地平线,晴日里忽而狂风大作,于是遍天遍地都糊了,绵软的黄沙堆出空寥寥的蜃楼,人一走进去,便开始做梦。
撒哈拉是梦境开始的地方。
关于沙漠,我曾经有过太多的遐想。许是一千零一夜在童年时强势入驻,总觉得在沙漠上走着走着,好像就会有个长袍的魔法师,带着盏不起眼的旧灯跳出来。
但三毛是不做这种天方夜谭的梦的。她的梦,就是扎根在小市井里的现实,人们日复一日在为生计奔波。但往往就是这种现实,把读者的距离拉得无限近,反而觉得可亲。
于是,在她的笔下,有伶牙俐齿的卖花女,为了推销自己的花,随口就可以编出各种悲惨遭遇,一张利嘴简直可以死人说活,黑纸变白。三毛和荷西被唬怕了,干脆紧紧关上家门,两相不见最好;
有奇怪的沙漠风俗,十岁的小姑娘被送去嫁人,在结婚当天,未曾谋面的新郎像宣告自己的战利品一样,一见面便对新娘子大打出手,越粗暴,越多人叫好;
三毛本人就像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一时心血来潮,就跑到海滩去偷看沙漠的人洗澡,结果却被发现的人群拿着棍棒追赶,落跑过程很是惊心动魄......
躲在美妙遐想中的沙漠,在三毛的笔下,终于散了那层神秘的风沙,露出一片广阔无垠的土地,以及把根深扎在这里,生生不息的人群。
我一直都很佩服三毛那种漂洋过海的勇气。我自己读大学的时候,一个人提着行李箱走上车站,一转身看见父母朝我挥别的手,忍不住就红了眼眶。恐惧遥远的异乡,于是每一个脚步都走得胆战心惊。
但三毛不一样。记得她说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久违的故乡。大概这是她天生忠于流浪的本能,而撒哈拉又更特别一点。这片土地贫瘠,但却慈祥,它宽厚的包容着世间万象,到这里的人们,与那孤日落影,月光星辰全都是一样的,风沙照例将他们的心事埋藏,又衍生出新的牵绊。
三毛的牵绊在于远方,在于天地,更在于荷西。
这个长着浓密大黑胡子的男人等了她六年。当所有人都执意反对三毛去往撒哈拉的时候,只有他一言不发,默默的跑到沙漠里先打点好了一切,然后满心欢喜的等待三毛到来。
荷西爱她,爱她的全部,连她古怪的脾气,一并爱得不得了。
结婚时他送给三毛的骆驼头骨,成了三毛一生的最爱,本以为这幅头骨会成为这两人一生最好的见证者,看他们相依相偎了一辈子,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躺在床上握着彼此的手,虔诚道:“一起去吧!”结果却跟着她一路辗转,最后回到了台湾。
彼时,荷西已经意外去世了。
他走得太突然,连流浪家三毛都没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她写下这样的句子:“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在父母的扶持下,三毛回到台湾定居,结束了长达14年的异乡生活。但她的心,早已死在没有荷西的那一天,死在异乡的土地上,再也找不回来了。
之后三毛再度出走,游历了中南美洲,写下了《万水千山走遍》。她重新见识了不一样的世界,领略了不同大陆上的风采,却又在1991年1月4日选择自杀。
我一直觉得,三毛的身体里是有两个灵魂的,一个是荷西的,另一个才是她自己。随荷西死去的那一个,是真真正正在这红尘中消散得无影无踪了,而剩下的那一个——
正如她在《橄榄树》中写的: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或许,她从来没有离开,只是在远方,流浪,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