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有些不解,整理很简单,为什么会拿到这里来说呢?首先,你先来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要整理?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交什么样的朋友?
小慧是一个普通白领,一到节假日就会疯狂的买买买,家里的衣服堆成了山,然而在一大堆衣服里,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但是又不想扔,直到发现自己的衣服越来越多,衣柜都塞不下去了,人也陷入了焦虑中,这才寻求各种方法来解救自己,她开始学习网上的方法,对自己的衣服物品进行了断舍离,果断的扔扔扔,扔的感觉真是好呀!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又陷入了死循环,又在不停的买买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她只知道扔,但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扔?
你是否发现,现在的人都有囤积行为?在无锡的报纸上曾刊登过一篇《大娘不跳广场舞,竟然热爱捡旧货》,她是一位50多岁的阿姨,独居在8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因为爱捡垃圾,屋子里被堆得满满当当,客厅里只留了一处极窄的过道,需要侧身才能通过,卧室里则完全没有落脚的地方,一张双人床上堆放了半人高的杂物,这位阿姨每天得从这座“杂物山”上翻到另外半张床上睡觉。
其实这让我们挺匪夷所思的。可是这样的事实却真实存在,其实,人人都有囤积情结。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物品产生感情,会留存别人不会留存的东西。很多人,在买买买和扔扔扔间,最难以分辨的是:自己的物品到底是正常拥有,还是囤积?有人也许会说,上面的两个故事没有关连性,小慧和那位阿姨不一样,因为她收集的不是垃圾!但有一点一样:当我们囤积东西的欲望变大时,属于我们的世界就变小了。
那到底怎么走出这种困境呢?我们得先从自己开始!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你是喜欢呆在一间杂乱无章的房子里?还是一间阳光通透干净整洁的房间里?也许你的回答会告诉你。我们需要通过整理学习爱的能力,爱自己才能喜欢自己,爱家人。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爱自己?衣服是我们每天都会接触的东西,那就从衣服开始,当你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穿什么,想象自己每天都是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是否在心里都会有一种喜悦?
打造一个自己的心动衣橱其实不难,难得是你自己如何进行选择!
整理衣橱只需五步。清空—分类—筛选—收纳—舍弃。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很重要。
首先第一步我们得——清空,就是把所有的衣服全部都拿出来,让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件衣服,从而对自己已有的衣服有一个概念。
第二步把所有的衣服进行——分类,把当下要穿的衣服和过季的衣服分开,把衣服按上装、下装和连衣裙分 3大类,再把3大类往下细分。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第三步,把所有的衣服进行——筛选,选择自己最喜欢的3件衣服和最常穿的衣服,但是总量不要超过40件。比较一下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和最常穿衣服之间的区别,也许你会发现一些你自己都没有觉察的东西!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是这三件?
第四步就是进行收纳了,把你已经选好的衣服放进你的衣柜,因为这些衣服都是你最喜欢的,所以只要打开衣柜,你的心中就会感觉到喜欢的能量。具体的收纳方法可以参照“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里的方法。
最后一步就是——舍弃了,把你选择剩下的衣服,可以舍弃了,但是我们中国人都是比较恋物的,一时间舍弃都有些做不到,这时就可以把衣服先收起来不穿,等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也许这些衣服你会不需要了。
说一下我自己的例子吧,在一年前我的宝宝才1岁,因为要照顾孩子,又要帮老公看店,整个人每天都很焦虑,更不用说身边的衣服物品了,某些原因自己很想找个帮手来替一下,可是被现实打败,看着成堆的衣服不想洗,不想收拾,这里一堆那里一堆,我自己也不想这样继续下去了,也是在网上买了书来看,按照书中的方法把所有的东西都整了一遍,发现清理出来好多不穿的衣服,所以衣服都被我收起来了,因为我舍不得扔,总想着有一天都会用到,可是自己的衣服穿着穿着就找不到衣服了,又把之前的衣服拿来穿,有些人也许会说,你不是提倡要扔吗?我也有一个毛病:我舍不得,衣服都是好好的,扔了多可惜,这是我从小就受到的教育。可是这样也就无法整理了。
后来在无意中认识了一位整理老师,她告诉我,你不需要扔,你只需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5件物品带在身上,我在家里找了找,好像我最喜欢的东西我都给收藏起来了,每天在我身边出现的都是必须品而已,我把之前逛文具店的娃娃笔找了出来,把小姨送的生日娃娃摆在床头,把喜欢看的书拿在最喜欢的沙发上,每天早上起来读一读,我的生活开始有了改变,每天早晨起床后发现自己被自己喜欢的物品包围,那种感觉说不出的美好,我立刻整理了我的衣柜,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和最常穿的衣服,其他的衣服被我收起来了,每天打开衣柜,我穿的都是自己最喜欢的衣服,每天都被衣服所散发的幸福感围绕,我整个人也是快乐的!
至于那些被我收起来的衣服,我发现很多都不是我自己真正想要的,都是有家人帮我买的,或是朋友送的。我就和家人沟通,以后自己的衣服,除了喜欢才买,不需要帮我买衣服,现在衣柜真的清爽很多!那么现在也有了从整理开始的延伸思考:
整理像一场修行仪式:不仅习得一套整理衣物的方法,还可以用在整理各种物品方面,比如文具,比如文件,比如电脑资料等等。整理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体察自己无意识的观念等的一个过程。我们花时间精力去买的物品们,作为一个整体被整理时,会发出声音来表达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没有联系的个体,它们就是简单的物品。但是作为某种品类物品集合的整理仪式,就能看到它表现出的整体全貌。再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归纳,用数字来概括,可以分析出基于客观事实的一些结论。忽然想到,人生是否也可以这样整理,把之前发生的很多大事件,记忆犹新的事情拿出来,选出最美好的回忆,最不爽的回忆。。。过一段时间,需要一场整理仪式来体察自己,反思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为什么我没有在文章的开头就否定了断舍离?因为有 4 个问题属于中国特色,并没有在日本发生——
第一,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国家,家族观念重。虽然好多年轻人和小家庭独立居住,但是和家人一起住三代同堂的情况也非常普遍。老人家都不愿意扔东西。如何协调家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并进行爱的整理,是整理界最大的挑战。
第二,中国正在城市化进程,远未达到东京的物质富裕。除了北上广深便利店比较多之外,即使有万能的淘宝,其他城市居民补充日常必需品还是比较麻烦的。这里需要更新仓库的概念,建立更适合的管家模式。
第三,中国人骨子里也是非常俭朴,扔东西非常败家。断舍离以全新的姿态去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目前还是很有难度的。从惜物的角度,构建“共享主义”“按需分配”的社区,更利于环保和社区建设。
第四,中国女性脱离传统,走向了事业的舞台。她们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非常辛苦,这是和日本全职太太最大的差别。这也是日式整理术最不适合国情的地方。因此,提出更适应中国事业型女性或者双工家庭(男性也要加入)的整理术,显得非常迫切。
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让你的家人也加入整理的行列呢?无论《断舍离》还是《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都在描述一个很理想的状态:整理是我一个人的事,不受任何人干扰。它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把视角从“以物品为中心”转移到“以我当下的需求”为中心,很理想很纯粹,但很可惜的是它没有其他人——我的家人。
这也是我觉得该理论和我国国情最水土不服的地方,因为我们大部分人还是和家人住在一起的。断舍离一开始就不对了,因为一开始就是我我我,而不是一家人。
整理就好像一次家庭旅行,我想去沙滩就自己去了,到了沙滩了再告诉家人让他们赶紧来。如果他们是不喜欢游泳晒太阳的话,当然就会出现很大冲突,各种拍桌子翻脸都会发生。问题来了,为什么你就一个人跑到沙滩去呢?
为什么不可以一开始的时候先和家人好好沟通,问问大家喜欢哪种目的地,找一个相对折衷可以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地方;如果其他人不喜欢沙滩而你真的很喜欢,好好商量再决定分开旅行又可不可以呢?
相对于“我我我我”,“我们”是不是也很重要?整理这件小事就好像一面镜子,把我们家的沟通模式给照出来了。我更推荐一家人的整理。有商有量地。
先斩后奏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大部分时间都会很伤家人的心。尤其是偷偷把家人的物品扔掉,这是更要不得的。
了解这个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更整洁宽敞的生活空间,还是更亲密融洽的沟通模式?这个比整理本身更加重要。每个人都很爱自己的家,只是表达的方式有所冲突。我也见过好些家里非常乱,但关系也挺融洽并没因此发生太大冲突的家庭。
选择对全家人最合适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尤其是那些因此和家人发生重大冲突的朋友,对于你们家,沟通问题比整理问题严重得多:
1.你是不是平时就和他们缺乏沟通,你有好多想法都不和他们讲?
2.你是不是也经常有好多决定都是事后才告知父母或其他家人,并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3.如果你总是说他们不理解你的时候,你有没有试过认真地和他们坦白你的想法,并尝试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
一家人一起整理才是关键。如果家人确实有不少沟通的问题,那么整理也是一个契机。大家长可能要学习放下权威,小朋友也要学会勇敢表达。大家一起整理,一同投票决定每件物品的去留,有商有量,互相尊重。有问题也一起面对,一起解决。这个过程可能很慢,但会非常有意义——每个家人的意见都被充分尊重,并被充分理解。大家一起畅想这个家最理想的模样,一起劳动一起加油,这比任何一次家庭聚会都有意义得多。
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生活,从整理开始吧,收获一个最喜欢的自己!爱比整理重要。我们都是为了成全爱才开始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