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僖伯谏观鱼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X如Y,若Y为地名则构式义为X移动到Y地,突显的是移动的结果。而X入Y,则侧显由外及内的移动过程。“鱼”,自古释读为“渔”,而《经》对于此事件的表述是“公矢鱼于棠”,存疑。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凡X,则Y构式是一种常理断言,表事理。这里X由两部分组成,“物”与“材”,但两者呈主从关系,“材”是“物”之“材”君将纳民於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X,Y也是解释构式,Y是释读,此处变化为Y也,故X,之所以如此应用,因为Y与上句关系紧密,上句指出“君不举”的内容,Y则从相反的角度解释君应做之事。此种用正释反的论理方式值得关注。此外构式对章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不X,Y构式引出概念“乱政”,X是Y的解读。“乱政”并非新概念,而是君王所顾忌之事。通过上述论证便赋予“乱政”新的解读。乱政亟行,所以败也|再用因果构式X,所以Y,顺水推舟,得出“败”之结果。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X,故Y前面推理构成因X,“春蒐、夏苗、秋狝、冬狩”为Y,再用解释构式X,Y也解读其合理的原因在于“农隙”。可见构式混用在章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事有多种,农耕第一,军事第二,此句论军事。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等级第三,“习威仪也”是对前四小句的释读。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祭祀第四,“不射”即不猎,与“公矢鱼于棠”关联起来。“古之制也”是对前面诸小句的释读。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若夫”为引领标识,表后“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为叙述者观点,暗指“观鱼”之事乃下属小官之事。“非君所及也”既是解读也是结论。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非礼也,且言远地也”,释读构式并用,用“且”连接。“陈鱼而观之”,旧解为渔具,若与“公矢鱼于棠”对应,则解为射鱼收获之陈列也未尝不可。列《朱子语类》中相关论述于后,不再深究。
陈仲蔚说“公矢鱼于棠”,云:“或谓‘矢’,如‘皋陶矢厥谟’之‘矢’。”曰:“便是乱说”。今据传曰:“‘则君不射’,则‘矢鱼’是将弓矢去射之,如汉武帝亲射江中蛟之类。何以见得?夫子作春秋,征只书征,伐只书伐,不曾恁地下一字。如何平白无事,陈鱼不只写作‘陈’字,却要下个‘矢’字则么?‘遂往陈鱼而观之’这几句,却是左氏自说。据他上文,则无此意。” ---《朱子语类卷八十三 春秋》
上古之论说语篇经此构析,个中结构、句法、章法可一一了然,再对各条事理、推论进行批评辨析便容易了许多。不过这已是批评话语分析的范畴,留待以后再融合于构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