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我的老家陕西省商洛市,每年春节前后各有一个重要的习俗:辞年节与请春客。
辞年节方言又叫:辞年。辞年节就是晚辈拿着礼品去看望至亲的长辈,比如舅舅、姨妈、姑姑、伯父和叔叔等。一般是在从腊月二十开始直到除夕的前一天结束。
记忆里,我家的辞年节都是在腊月二十七这天,大姐或二姐带着我去完成的。父母提前商量需要给哪些长辈辞年节、拿什么礼品、需要花费的钱数等等。辞年节的当天早晨,父亲带着我们到村口的小卖部购买两瓶白酒、两斤白糖、两包点心,再买一些饼干之类的副食。按照由近到远的原则,我们先去二伯家辞年节,父亲翻山越岭去给祖先上坟。我们去二伯家时,二伯没在家,二伯母说:“你二伯去上坟了。”“我大(陕西方言,爸的意思)也去上坟了。他俩应该能够遇见。”姐姐说。二伯母准备给我们做饭吃,我们还要去给舅舅们辞年节,就没有多停留。
我们在舅舅家的村口商店买了三份与二伯家相同的礼品,三个舅舅住在同一个院子里,辞年节比较方便。姐姐带着我把礼品送到三个舅舅家,再说一些拜年或是祝福之类的话。此时,临近午饭时间。三个舅舅都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我们去的最多的是三舅家,因为表姐表妹与我年龄相仿,我们有共同语言。吃过饭,我们与舅舅们道别,舅舅们会拿一些零食给姐姐,送给我一挂鞭炮,这是我的最爱,春节有鞭炮玩了。第二天吃过早饭,姐姐骑自行车载着我去给舅公(母亲的舅舅)辞年节,我们在村口买好礼品,姐姐在车把手上挂一些礼品、车篮子里再装一些礼品,我手里还提着一些礼品。舅公家经济条件不怎么好,但我们去了他和舅婆格外高兴,不仅做了美食给我们吃,临走时还会给我和姐姐每人10块钱当作压岁钱。我们在村口的商店买了几包方便面,拿回家与父母分享。
距离较远的至亲则无需辞年节,这一年的辞年节到此圆满结束。
请春客一般是从大年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请春客的意思是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吃饭。请春客分为两种:一种是请村里的邻居,另一种是请居住在外村的至亲。请邻居吃饭是为了还人情,请至亲吃饭是感谢他们辞年节。由于请春客的人数较多,必须分两次进行。一般情况下,先请至亲吃饭。我家请至亲吃饭的当天,我匆匆吃过早饭,先去邀请同村的小姨一家去我家吃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想让小姨去我家给母亲帮忙做菜。之后,我以最快的速度赶去二伯家和三个舅舅家,邀请他们都去我家吃饭。大家也不推辞,简单收拾一番,跟着我一起出发了。等我们到家时,父母已经备好了饭菜,就等着大家上桌了。我按照父亲的吩咐在门外点燃一挂鞭炮,意思是开始吃团圆饭了。亲人们划拳喝酒、谈天说地,热闹极了。吃过饭,男人们围坐在火炉旁喝茶聊天,女眷们帮忙收拾碗筷、打扫卫生,小孩子们则在屋外玩鞭炮。
请邻居吃饭相对简单一些,我按照父亲口头列出的名单,挨家去邀请邻居。邻居们自然明白这是请春客,不会全家都去,只会派一个代表前往。若是遇到回娘家的姐姐和姐夫,那是可以邀请一同前往的。邻居们坐在一起吃饭,没有那么多礼节与约束,更多的是开心与欢乐。
转眼间,就到了正月十五,请春客在欢快热闹的氛围中圆满结束。这就意味人们又要开启新一年的奋斗之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