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所敬仰的聪明人,只是生活的有心人,多一点耐心,多一点责任心。
今天参加了成甲老师的线下演讲《如何将思维模型应用到实际生活》。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有敬仰的人,于是我们学习模仿这些人,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让我们成为或者超越我们身边的前辈。正确的做法是找到这个领域的专家,和这个领域顶级的高手学习。这让我想到初中时,班主任经常说大家不要把学习成绩就局限在班级内,甚至不要局限在学校内,要放大视觉和更优秀的人竞争。
越长大接触的事情越多,但是这样的格局反而越小。工作中,我只会找身边的领导和优秀的同事做对标,遇到事情我也只是向身边的人学习,很难跳出周边的环境去思考。我喜欢看人物传记,更多的是因为我想从这些伟人身上学习到一些思考模式和处理事情的模式。
芒格说过:“我这辈子就做过两件事。第一件事:寻找什么事是有效的,然后坚持去做。第二件事:发现什么事无效的,然后坚决避免。”这两件事情看似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又何尝容易。有效的事情总是不那么容易坚持,无效的事情我们反而不那么容易放弃。
什么是思维模型,思维模型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有效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课程中又一句话很触动我,“布朗运动是随机的,更大尺度是有规律的”,小到工作大到人生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作为一名财务人员,我可以知道每个月的每个时候要做什么,每个季度要做什么,然后到一年中要做什么,其实这就是规律,工作的第一年也许会因为不熟悉觉得这是随机的布朗运动,但是工作5年后我觉得这就是有规律的事情。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每一个阶段做这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只是大尺度长周期的事情不容易被看见。我们又如何能预测自己2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但是芒格和巴菲特却做着这样的事情,理解和践行都很重要。
一个人掌握解决80-90个问题的有效策略就能解决人生绝大多数问题。而在这些问题,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大部分人一生中遇到的问题基本是相似的,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他乡故知,久旱逢雨。如何用少数问题看到解决生活中绝大多数问题,就要看到问题的相似性。
想来我从内蒙调到北京和我马上要遇到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烦恼都是一样的,因为那个时候的我没有想明白,现在的我依然糊涂,就是这样我才会陷入烦恼。
福特汽车和日本汽车,每个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从身边或者是同行那里习得。福特汽车是屠宰场,日本汽车是从超市。所以我们面对问题要跳出问题得到本身。
基本的问题会跨越时间与空间,相应有效的策略也有持久力量。一个人的成就,和他学习的宽度和思考的深度成正比。
还有一句触动的话就是“学习思维模型,从答案转向问题”。当你苦苦寻找一个答案,不如反过来问自己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就像今天提问环节的一个女生,作为一个全职的撰稿人,她认为自己写的文章质量比较高,但是变现能力差,她很纠结想要找到答案,其实她的境遇很多人都遇到过,我们不妨反过来问,你自己更喜欢什么样的自己,如果你满意自己目前的文章质量又何必去追流量,如果你想挣很多钱为什么又一点要坚持自己文章的质量呢。人生就是这样,跳出了看问题而不是答案。
写到最后,我觉得普通人逆袭的机会就是坚持做有效的事情产生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