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真的感觉不曾发生什么。可是实际上,每一天都是实实在在的地24小时,一分一秒都不少。今天在得知这项作业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怎么写。已经没有机会再重新回到新学期开始。虽说每一天都在进行教学实践,也不间断进行反思,但是,真的没有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实践。回头想想,我的教学,就像一个迟暮老人的晚年的平淡生活,千篇一律,以至于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地方。
看到这项作业的那个瞬间真的是整个人都傻了,完全没有头绪,不知道如何开始。思来想去,我只能把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瞬间串成串,靠着模糊地感觉下笔。
有一点我感触最深,教学,真的不能说教。虽说总是无意识中陷入说教的怪圈。作为老师,总是好为人师,说教容易成为习惯,是这个职业的特点。
学生考试卷上不会写或写错的题,站在讲台上,第一次滔滔不绝讲解的时候,我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把正确的解法告诉他们,从学生们的表情反馈来看,我觉得应该是已经掌握了。
但是等到下一次考试,同样类型的或者稍微变形的题目再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错。有的时候,甚至不是重复一次两次能够解决问题的。每当这样的时候,真的想把每一个学生叫到跟前,认真地问一句,为什么?可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逐一地问答。
也许,是我把学习这个过程想得太简单。
那么,肯定还是要从教师这一方面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我想到的是,从学习的途径入手。学习的途径无非两种:模仿与探究。
课堂上那种说教式的教学,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凭借语言传递教师个人对于某一道题,某一个知识点的看法,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听或者说学生是否听得进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魅力和教师个人的吸引力,对学生来说,所要讲述的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反而不那么重要。
当教学依靠语言讲授,学生学习方式往往受到限制,学生只能模仿,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于接受那些现成的东西,不钻研,不探究,不会思考,这差生的通病,学习成绩的佼佼者,都不是简单地记忆模仿老师的解题过程,而是在理解通过这一道题,传达出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他们会理解讲授者所要表达的立意,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会学习。
模仿容易止步于表面,探究,钻研,思考,才能深入。
从教学的大环境来看,学生们整个小学阶段都在接受的讲授式的学习,他们早就习惯了。若是突然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结果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个教师,若是个人搞探究式教学,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能做的也就只是一些细枝末节上的改进。这样的改革,我觉得至少是要以学校为单位。可是,现在的学校总被政治任务缠身,基本没人潜心研究教育。
那么,站在教师这个位置,我及我们能做的些许的不同就是改进我们的讲授。要让讲授精彩。想方设法让学生有参与感,最起码让大多数学生有参与感。一节40分钟的课,40人左右的班级,被打断的可能性太大了。窗外的诱惑,思想的放空,瞌睡虫,稍不留神,就不知道自己刚才错过了什么。 能够长时间全神贯注的倾听很难,但是若是能参与进去,战胜注意力不集中这个敌人就没有那么难了。
有时候,想一想,确实要感谢那些认真听我把话说完的人。同时也为那些不在乎老师讲课的人感到惋惜。差距就是这样被拉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