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印象中,爷爷总是乐呵呵的,而且还是讲故事大王,出谜语大师,天气预报大神,农作节气大家,我们兄弟姐妹喜欢缠着爷爷讲故事猜谜语,母亲习惯依赖爷爷指点农作规律。
我们那时的睡前故事就是爷爷讲故事,还是讲《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爷爷的性格不紧不慢,就连讲故事也是慢条斯理的,他在缓缓地讲,哥哥们就常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后面的部分,于是“后来呢,后来呢......”就变成了爷爷的催更符,可爷爷不理那一套,边回“不要急啰!”边继续讲他的精彩,精彩到动作、语言、神态等,更令人惊奇的是,他连什么年号都要交代一下,真是佩服爷爷的才气呀。
爷爷何止会讲故事,还是出谜语的高手,打发我们干农活的枯燥时间大都来自爷爷的“智囊袋”,因为那里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有时爷爷出一个谜语可以让我们猜上半天,而他总是耐得住性子,没猜对时也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慢慢引导,通过渐渐提示让我们接近答案。一旦猜对了,爷爷就会哈哈大笑起来,还会顺便奖励点土特零食。多少次干农活都因爷爷的参与而忘了辛苦,反而其乐无穷。
那时父亲在外地工作,家里的农活都几乎指望不上他,母亲对农作大活也不太精通,爷爷就挺身而出,成为了母亲的劳作军师。
印象里,何时让稻种发芽,何时播种都卡到节气关键点的,爷爷每年都要精准到具体哪一天,就连菜种下地也要依照节气与经验而准确估算。母亲在爷爷面前就变成了不想事的“傻大姑”,反正按照爷爷的安排做就准不会误事。
爷爷预测天气也有两把刷子,晚年时,他的眼睛因受白内障影响而视力减弱,但也照样不影响他预测天气的本领。爷爷最喜欢用一只手罩在一双眼上观天象,他会根据云、光照、霞光、雷声等去判断未来几天的天气。特别是母亲要晒农作物,做粉条、红薯干等土特产时,准确无误的大晴天是最关键的条件,而爷爷似乎从来都没有失算过,当诸葛亮的徒弟都够格呢。
如此聪明能干的爷爷,怎么会将没上过学的爷爷联系在一起呢?可事实就是如此,爷爷的故事与谜语是从祖辈听来的,他的记忆力惊人,几乎能做到一字不落的背下来。爷爷精通农作规律,但还能根据每年变化而适时调整。他几十年的经验都被他牢记于心,还能举一反三,真是妥妥的学霸呀。如果有机会让爷爷上学,不知他会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可爷爷甘于黄土地的劳作生活,一生无病无忧,乐呵呵地活到了88岁高龄,这何尝不也是种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