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时,我最怕听到的一首歌就是李健的《月光》,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李健细腻温润的嗓音,我总会潸然泪下。
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我想,一方面是孩提时代不懂世事艰辛,人生不易,另一方面,是因为还未离开家乡。
走在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总会有种“这是我的地盘”的优越感。这条街到那条街,闭着眼睛就可以走个来回,没有像在外地向路人打听路的慌张,也没有一条路走了好几遍也找不到地方的焦急和无措,在自己的地盘,就是百分百的踏实和淡定。
没离开家之前,总想着逃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束缚,去寻找自己心中自由的天地。于是,在外地上学的我,和父母唯一的交流便是电话。那个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小东西,竟然成了我和父母联系的唯一纽带。
我从没想过,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其实也离开了自己十几年一直熟悉的生活。
其实在电话里和父母聊的并不多,无非是天冷了,吃饭没,家里怎么样,七大姑八大姨有什么新鲜事儿。日子那么平淡,不可能每天都有事发生,没了谈资的电话两头,常常说着说着就沉默了。
父母的日子是一成不变的,每天朝九晚五上班下班,偶尔和朋友聚餐,去附近的景点逛逛已经是不错的消遣方式了。大多时候,他们都是窝在沙发上,拿着遥控器,把电视频道从一调到一百,看几眼感兴趣的,遇到广告,再调一遍。相对于一成不变的父母,我却在飞速的变化着,头发长了,会化妆了,加入社团和同学做项目了,报了辅导班去考证了,在我向父母热情地说起这些时,只能听到电话那头的一声“嗯”,接着又是“天冷了,多穿衣服;按时吃饭”的老一套,我终于明白,我的生活对于父母太遥远,没上过大学的他们不懂大学是怎么一回事,不懂他们的女儿每天都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不管我在学校做了什么项目,拿到了什么证书,唯一惦记的,就是“吃好,穿好,睡好”。
记得看《奇葩说》里有一期辩论父母的朋友圈该不该屏蔽,陈铭说,十八岁之前,我们和父母的生活是一条线,十八岁之后,就变成了两条线,这两条线离得越来越远。
是啊,逐渐长大的我们,就如小鹰离开了老鹰,老鹰老了,一切都要靠小鹰自己。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人简单的十个字道出了多少游子心中的纠结踌躇,背井离乡,奔赴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打拼,做这个决定需要勇气。要割舍对父母的百般依赖,要拒绝早已习惯的家乡的舒适,离开故乡的每一步,都走的如此不易。
虽然,现代交通工具已经减缓了距离带来的思念之苦,我们不用“飞鸽传书”,回趟家不用跋山涉水,花上几个月。一声火车的汽笛,少则几个小时,多则一两天,就能把我们带回故乡,让我们重新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可是,有了如此便利的交通,我们却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了。工作的繁忙,回家拖家带口的麻烦都成了我们不回家的借口,于是,我们都成了故乡最熟悉的陌生人。
再回到家乡时,发现自己已经不认识,这里怎么多了一座桥,那个以前常去的火锅店怎么没了,突然找不到那条回家常走的路,我们在“自己的地盘”里第一次感到了慌乱。
对于离开太久的故乡,我们俨然也成了“陌生人”。
或许酸楚,或许愧疚,离家的游子难免要面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尴尬和无奈。离家,是为了有朝一日更荣耀地回来。
但是,故乡是可爱的,她不会因为你功成名就来逢迎你,也不会因为你人生不如意来嘲笑你,你回来了,她就淡淡一笑,像母亲端上的那碗白面条,淡淡的,吃进肚子里,却是暖暖的。
因为有离开,所以才有故乡的意义。故乡的存在,就是让远在天涯海角的游子用来怀念的。无论在外经历了多少风霜,只要想起故乡,就会想起,在这茫茫世界里还有一处温暖的所在。套用紫薇的话,就是“依然感激上苍,虽然回家不易,思念甚笃,但总还有那么可等可念可想可爱的地方"。
若是想念,便对着皎洁的月亮许个愿吧,不求其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