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祭》是一篇充满深情与回忆的散文,它不仅仅是对童年记忆的一次回溯,更是对父爱深沉而细腻的颂歌。
在那些被岁月温柔以待的文字里,我们仿佛能看见一个父亲为了女儿,去做这盏要花上很多工夫才能做成的灯。一个灯罩,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不是把瓶子全炸碎了,就是瓶子安然无恙地保持原状,再不就是炸成功了, 一看却是一只猪肉罐头瓶子,怎么擦都浑浊,只好弃了。
但是除夕夜,父亲总能让女儿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透过灯光,仿佛跨过时光,让我们看见一个小女孩,在每年的除夕夜,提着父亲深沉的爱,装满火柴,一家家的点亮,听人家夸奖,直至最后一次点燃灯火,心满意足的回家,而父亲则每每笑吟吟的等待着她。
而这盏由父亲亲手点亮的灯,照亮了她的童年,也温暖了她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
因此作者在引语中的感慨,如同一记重锤,不反敲在作者的心上,巴击在每个读者的心上。“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这句话中蕴含的是对时间流逝无法挽回的无奈,以及对亲情缺失的深切痛楚。
也让我们意识到,生命中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便再也无法找回,尤其是亲人的陪伴与爱护。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是人到中年后最深的感悟之一,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珍惜那些看似平凡却无比珍贵的相聚时光。
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点点滴滴。那些关于灯的记忆,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光亮,更是情感上的指引和慰藉。
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一盏小小的玻璃蜡烛灯,承载了父亲对女儿无尽的爱、愧疚以及期望。
每每过年时,家中里里外外点燃的灯,包括作者手中的灯,让家中充满了光明,也让家中有了温暖,让人们觉得未来是有盼头的。
因为过完年,会新衣换旧衣,而为了节约,也会熄掉多余的灯火,家中也会黑漆漆的。为了过年这短短几天好日子,人们就要整整辛苦一年。这一简单却深刻约道理,却给作者心中留下永恒的画面。
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逐渐意识到,那盏灯不仅仅是照亮夜晚的工具,它更是父爱的象征,是父亲对她成长路上的默默守护和无私奉献。
然而,当作者有能力回报这份爱时,父亲却已不在人世,留下的只是满腔的遗憾和无尽的思念。
这种情感的转变,从期待到失落,从拥有到失去,构成了文章情感的波澜,让读者在共鸣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灯祭》不仅表达了迟子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也借此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生活中的每一份爱,无论大小,都应当被珍视和铭记。因为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时间里,正是这些爱,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光华,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即使面对失去,我们也应学会在记忆中寻找那份温暖,让爱成为我们内心深处不灭的光芒。
《灯祭》不仅是一次对童年记忆的缅怀,更是对亲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它教会我们,在忙碌与浮躁的生活中,不妨偶尔停下脚步,回望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光和热的人和事,让感恩之心引领我们继续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点亮一盏盏属于自己的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