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的使命》辑一第二章小悟
“在地化”、“做自己”、“表达情绪”、“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这是我今天阅读了张文质老师《教师的使命》辑一第二章“我为何强调本土的教育”中印象最深刻的几个词。
其内容我理解如下:教育需“因地制宜”。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盲从以往经验下定论,不用统一的要求衡量不同的生命,要尊重在地化情况、考量家庭原生教育情况以学生已养成的习惯特质,要让教育教学贴着实际实施。其二,要“允许做自己”即允许让树成树,让花成花。这里指的不仅反是受教育者,也包含教育者。允许教师不完美,在试错中寻找教育节奏;允许学生有情绪,在真实的表达里学会共情;作为一线教育者更要接纳暂时的教育失败,接收教育缓慢的生长速度,明白容错空间里才能长出真改革。其三,改革要“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不必贪大求全,例如从讲台前的提问方式、作业本上的评语温度、课堂里的互动氛围,这些微小问题做起,所有的微小的改变积累起来,便是教育最坚实的进步。
这或许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着眼于小切口,从实际问题出发,实事求是的“接地气"教育。也让我明白在追逐远方的教育神话的同时,还需深耕脚下的土壤,看见眼前的人,做好眼前的事。从在地化土地里汲取养分,从真实里获得力量,从自己力所能及、自己说了算的地方开始改变,相信每个生命最终都会长出属于自己的姿态——这或许就是教师使命最朴素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