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钟楼的楼梯间,大概是展现人类互助精神的最佳处所。众所周知,钟楼的楼梯以前只给敲钟人用,走道的宽度一般只容一人通过。所以,当钟楼变成热闹的游客景点后,人们就必须在上下交通时彼此协作、互谅互让了。
爬钟楼时,耳朵必须时刻机灵着。只要听到前方有脚步声传来,就得马上留心四周有没有可以避开楼梯的地方。大约是考虑到了可能的错身问题,很多钟楼都会在楼梯侧面的墙上挖些门洞或者窗子。如果有人迎面而来,只要提前站到这些位置上,两个人就可以完美地并行不悖。记得有一次爬钟楼时,一抬头就看见两个孩子早早就挤在门洞里站着,巴巴地等我赶紧过去。这大概就是家长的安全教育做得好吧——钟楼空间狭小,楼梯又是螺旋的,如不小心避让,很容易发生磕碰。
一般情况下,只要有意识地提前躲避,在钟楼上下都能畅通无阻。然而,总有那么一些时候,双方都没有提前躲避,相遇时四周围又没有可以躲开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的狭路相逢便不可避免了。
走道就这么窄,要想两人都通过,双方必须互相配合着,尽量给对方留出足够的通行空间。通常情况下,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要双方都把身子侧过来,总还可以勉强地挤过去。但是,这法子只能帮到一般人。若是一方体型太过庞大,这个法子便不大好使了。
我自己就在日内瓦的圣皮埃尔教堂遇上过这么一次。对面下楼的大叔体型壮硕,那胸脯、那膀子、那腰身,一看就知道是练家子。我们试着侧身,但就是通不过去。好在大叔是个好脾气的,即便遇上麻烦,脸上也始终挂着笑。尝试无果之后大叔说道:“我不动,你就使劲慢慢往前挤,我觉得这样应该可以。”也只能这样了——眼下没有其他的法子了。
于是我一点点地向前挤着,大叔在我身后手推助力。当我快要通过的时候,突然感觉大叔在背后扶了一下我的背包。“包里有电脑吧,小心别碰到墙上”。顿时觉得心头过了一股暖流。因为一点小小的举手之劳,感觉整个世界似乎都变得更加美好了呢。
当然,打那以后,我再没有背电脑去爬钟楼了。那天刚忙完正事,再不去教堂参观转天就得回国。背着电脑匆忙过去,纯属无奈之举。不过,生活永远比想象来得出人意料。我学会了爬钟楼不要背大包,却不想遇上了比大叔体型更大一号的胖姑娘。
这姑娘实在是太胖了。只要她往楼梯间一站,她身后的楼梯就全然看不见了。我照着之前的经验,小心翼翼地试着往前挤,可惜被姑娘的肥肉团团包围,怎么都挪不开步子。几番尝试过后,两人都大汗淋漓,只能暂且停下以平复呼吸。姑娘的英文也不好,我们只能互相比着手势商量。幸亏当时钟楼并没别的游客,否则这么长时间的“交通堵塞”可真要出问题了。
歇好之后,姑娘拍拍我的肩,紧接着就下巴一抬,给了我一个“决绝”的眼神——你就往前冲吧,尽全力。这是我从那个眼神里得到的信息。
于是,两个人再一次携手努力。使出吃奶的劲儿之后,我终于从姑娘的肥肉中杀出了一条路来。我被姑娘的肥肉捂得汗流浃背、几近缺氧。姑娘被我和墙壁两面夹击,显然也不会好过。好在两个人互不抱怨,齐心协力,终于把眼前的麻烦快速解决了。
没办法。若不能彼此忍让、共同努力,那谁也没法前进,只能都停在楼梯间里。在窄窄的钟楼里,人们看清这一点很容易。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却可能会忽略,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其实对解决任何问题都是适用的。
印象里有趣的爬楼经历,除了这两次,便是在德国科隆大教堂那一回了。这座举世闻名的教堂,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高大。157米高的塔楼巍然矗立,简直高得几乎没朋友。因为高,爬科隆大教堂的钟楼格外辛苦——好不容易爬完螺旋楼梯走上一个平台,我和同伴都累得直接瘫坐在角落。本以为爬楼已经结束,可抬头向上一望,平台的中央立了一座铁塔,铁塔上还有台阶。好家伙,敢情我们离塔顶还有距离呢。
我和两个同伴大口喘气,彼此无力地对望着。经过刚才的折腾,这几个平常不锻炼的人真心感觉身体被掏空了。然而,来都来了,哪能轻易放弃。同伴的眼神里,依旧装着登顶的决心。尽管腿全都软了,呼吸也更喘了,三个人互相打气加油着,到底是连走带爬地上到了钟楼的顶层。虽说塔顶的风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丽,可大伙依旧是兴奋满满、开心十足。毕竟,爬这么高的钟楼绝不是寻常的体验。
事后想想,若当日没伴,我会不会中途放弃?兴许真有可能。毕竟在平台歇息时,关于要不要继续爬,自己在心里可纠结了很久。然而,有了同伴的鼓励,后面的爬楼竟也轻松愉快地过去了——那一段记忆里,丝毫没有疲劳的痕迹,只有从头到脚的振奋、愉悦和满足。
我是爱爬钟楼的人。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只要站上顶楼,一座城市的整体气象便可一览无余。这种独特的视角、宽广的视野,唯有登高才能切身体验。所以,爬楼这事虽累,但只要有机会,我向来不会轻易放弃。
当然,也不单单为了那些风景。那些在爬楼过程中发生的暖心小事,同样是我喜欢爬钟楼最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