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城君原创的第1162个城市故事
穿格子衬衫,撒着拖鞋,
满脸皱纹,有一只眼睛很奇怪,
身上常常脏兮兮,
沾着各种颜色的涂料。
不认识他的人,
以为他是落魄老爷爷,
而认识他的人,
都对他敬佩三分,
甚至还想和他一起合影,
颜振发工作的地方是全美戏院,
提起永福路的这家老戏院,
台南无人不晓,
它是文化之都的引领者,
是古早记忆的一部分,
也是李安“电影梦”的起点。
台南是李安的老家,他小时候经常来全美戏院看电影,在这里酝酿了自己的电影梦。
李安后来成了世界名导,
带着《卧虎藏龙》回归家乡,
上映的海报就出自颜振发之手。
颜师傅18岁开始画电影海报,
如今年过60,画了大半辈子,
画过魏德圣的《海角七号》,
新海诚的《你的名字》,
细腻程度堪比高清壁纸。
2016年,《奇异博士》上映,
颜师傅的手绘海报被导演发现,
还分享到了自己的推特上,
颜师傅一下子成为全世界影迷的偶像,
大家都不相信,
在如今这个电子时代,
还有人坚持着如此耗时的手艺。
德瑞克森导演发推特写,“Yan zhen-fa with his hand-painted billboard for Doctor Strange.(颜振发和他手绘的《奇异博士》电影海报)”。
其实,半个多世纪前,
没有电脑绘图的年代里,
电影海报都是手工绘制。
在当时,这是个好职业,
也吸引了有绘画天分的颜振发。
颜师傅从小就爱画画,
拿铅笔描绘报纸上的黑白广告,
模仿得惟妙惟肖。
后来在亲戚的介绍下,
他跟着电影海报大师陈峰永学艺,
而陈师傅的老师是台湾油画家郭柏川。
郭柏川(已故)是台湾台南人,知名美术家,代表作有《台南街景》。
当学徒的日子很是清贫,
一个月只有200多台币,
只能喝汤吃白饭,
没有多余的钱租房子,
颜振发就睡在戏院里。
学徒之路长达十余年,
他从没想过放弃,
下定决心要学成出师。
从背景的山水画,
慢慢画到武器、人物。
当年台湾最红的电影
《梁山伯与祝英台》,
全台各大戏院抢着播映,
他画到手软,但又觉得尽兴。
九十年代台湾迎来电影黄金期,
看电影成为台湾的主要娱乐方式,
从本土电影的《牯岭街少年杀人》,
到外来影片的《泰坦尼克号》,
颜振发画出了自己的创作高峰。
一个月要画两百多幅,
画得不分昼夜废寝忘食,
打一个盹,填一口饭,
继续回到画板前挥笔。
他是当时全台产量最多的画师,
同时给好多家影院供画。
多年的经验积累,
颜师傅还画出了口诀,
因为海报要放大好多倍,
如果格子没打好,人物变形,
意味着全部重来。
一般的电影海报,
由六块正方形拼接,
每块是90*90厘米大小。
但当年姜大卫、狄龙主演的《双侠》,
用了二十多块正方形,
组合后有三层楼高,
是颜师傅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可然而,时代在变,
印刷技术和电子绘图日趋成熟,
手绘海报逐渐显得过时,
不仅耗时费力,还禁不住风吹雨淋。
渐渐地,很多影院断了合作,
颜师傅接不到那么多海报了,
连维持生计都变得艰难。
影院悬挂的手绘电影看板,仿佛穿越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好在念旧的不止颜师傅一个人,
还有全美戏院的经理吴俊成。
他不希望这种独特的电影文化,
无声地消失在科技的冲击下,
他保留着人工盖章的纸片戏票,
60年味道不变的爆米花,
坐起来不舒服的铁皮凳,
还有颜师傅的手绘海报。
吴俊成说,即便有厂商希望他们改用喷墨海报,全美仍保留手绘广告牌,而这也成为老戏院的特色。
颜师傅不紧不慢一笔一笔,
依然打着九宫格,
仿佛时间停止了流动。
后来很多人在网上认识了他,
称他为“手绘海报大师”,
甚至专程从外地来到台南膜拜。
可他对此并不在意,
只想在还能画的时候,
抓紧时间多画些作品。
因为长时间用眼过度,
颜师傅画到双眼视网膜破裂,
造成右眼失明,
左眼用镭射补足视力。
当别人问他还会不会继续画下去,
他依然毫不动摇地说:
“会。”
走在台南市海安路附近,仿佛走入了怀旧时光。
后来,很多人表示想要和颜师傅学画,
颜师傅也希望有人能继承手艺,
便在周末开设了手绘海报的课堂,
简陋的街头画室吸引了当地人,
也聚集了世界各地的电影绘画爱好者。
颜振发画了一辈子电影海报,
没见过几位导演明星,
却比谁都更懂电影。
颜师傅清楚手绘海报终将消失,
但他并不为此后悔。
他开心一辈子做了喜欢的事,
给台南人留下了珍贵的色彩,
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旧时温度,
支撑了几代台湾人的记忆。
谁知道来看戏的孩子里,
会不会出现下一个李安呢?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