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这本书的第二章:关键期关键帮助,该付出的时候要付出,否则该收获的时候就没有收获,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在种下这颗种子后的生涯初期(0-7岁)是家长要多多付出的时期,这个时期应该帮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笑口常开)、树立人格,而不是提前学认字写字,背古诗,孩子更不是的展示品,应该是一颗放在沃土中积极向上的一颗努力破土发芽的成长者。0~7岁做不好,后面的12年学习生涯就会多多补救,能否补救还是未知数,正如书中所说:家长就得用12年的时间,甚至一生的时间补偿,还不一定能补得上。
第一节,0-1岁的安全起航,孩子从娘胎中出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如何帮其拜托恐惧,获得安全感,书中给了三个步骤,先探索,建立安全区,再探索,建立更大安全区,一步步来,逐步获得安全感,这个时候妈妈的声音、味道、怀抱时的心跳,都是孩子最好的安全港,母亲的陪伴最重要。这个时期建议科学地训练孩子的视觉,孩子面前缓慢的移动物体,并轻微的发出声响,颜色不要过于杂乱。
第二节,0-2岁大脑工作模式开始发展,这个时期重点要记住的是孩子通过肢体在“思考”问题,孩子不停的动手、动嘴、动脚和动眼来感知这个世界,思考这个世界,这个关键期将使孩子获得比记忆高级的大脑工作能力。
0-2岁会遇到口的敏感期,见到什么啃什么。可能常用的是啃自己的手,作者也在书中提到按时吃奶可能弱化了孩子对人与自己需求关系的认知没有机会发展,作者说了一句听起来有点恐怖的话:“今后我们需要孩子努力奋斗的天然机制在这么小就被扼杀在萌芽中”。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地用嘴巴去认识,去探索他所注意的物品。学到作者说的一句话:“人类一生的发展模式和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兴趣模式都与3个月的孩子几乎相同”,所以“三岁看老”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其中,或许0-7岁是我们人生发展的一个浓缩。作者给了几个注意点,不要超过3个物品进行啃的探索;“习惯化”和“去习惯化”之间要有一个静默时间;还没有习惯化,要等待,不要用太频繁的新事物去干扰孩子;注意物品要干净卫生,但也不必过度消毒;最后还要适度的练习婴儿的臂力,为下个阶段做准备。这个时期还要避免老人的一些错误言论和方法。
0-2岁会遇到手的敏感期,见到什么抓什么。不理解的父母,可能在这个时期跟孩子产生较多的冲突,孩子见什么抓什么,可能还要到处乱扔什么,所以这个时候很让父母抓狂,都想着要管管孩子,从小立好规矩,可是不到2岁的孩子,心智还没有成熟到对规则的认知,只有父母真正明白孩子手的敏感期,才能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孩子,作者说孩子9个月时就可能会出现手的敏感期,需要了解,手的敏感期里,口的敏感期可能还没有消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动作,包容孩子;1岁多时可以玩沙子、泥巴、水等跟大自然接近的物品;提供孩子抓握的物品,并进行“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更替。
0-2岁会遇到腿的敏感期,走走停停,走马观花。1岁多,是很多孩子学会走路,特别想走路的时候,这时候父母要包容理解孩子,孩子想走就让走,跟在孩子后面,不要给孩子鞋上放会响的笛子,不和谐的声音会打乱孩子对腿的感受和周围事物的观察。
在0-2岁时期,像找到真爱的感觉一样去爱孩子;深刻明白支持孩子探索物质是对他们精神的保护;让孩子做孩子应该做的事,切记把这个时期的孩子当玩具,同时,父母要弥补自己的缺陷,修复自身,多爱孩子,足够的爱是这个时期的成长催化剂。愿每位父母都能知晓孩子从小到大所有的发展模式,学会按照其发展模式恰如其分的去帮助孩子,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网友金金总结:
口欲敏感期——世界即味道(两岁以内),在这个过程中“延迟满足”非常重要,否则孩子极有可能成人之后会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啃手指、讽刺挖苦别人、对他人语言暴力等。,甚至关系到孩子以后会不会是一个上进努力的人。帮助:顺其自然,保持物品的普通干净,种类不宜多。
手的敏感期——孩子和成人的冲突(九个月以后)。当心爱的物品被破坏时,家长会第一时间忘记孩子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所以当孩子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家长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探索的自由,将摆放在孩子面前的一切都能够与孩子分享。
腿的敏感期——哪里不平走哪里(一岁多一点儿)。这一时期,成人必须放弃自己的步伐与目标,跟在孩子的后面,切记不要给孩子穿走路会发出滴滴声的鞋子。
总的说来在各个时期就是要保护好孩子的探索欲,使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这种可能性不是被所谓最爱他的人所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