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就是生产力,可是现在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去学习,也不知道具体如何去学习,所以现在也有很多课程是关于如何学习的,如何提高记忆力,快速掌握精华内容。
但是只重视技巧的话,可能只是一时掌握了,时间一长,什么都是过眼云烟,就像上学的时候,考试的时候都会,到现在想起都忘记学过了。
就像鱼老师说的,好书一定要反复读。什么是好书?经典的书、重要的书。读就要不止一遍两遍、三遍四遍地去读,甚至十遍地去读。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书是常读常新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会产生不同的会晤,把书从厚读薄,再从薄读厚,那份与众不同的厚重感,才会在身上慢慢散发出来。
关于专业和技能的书,一定要有“会当凌绝顶”的态势,才不会把自己局限于一隅之地。有句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不无道理,要想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博览群书必不可少,想要学习某一个领域的书,就要多看,而且不限于一两位作者。
经常说,看的书越多,越感觉自己懂得太少,从而变得更为谦卑,这样反而会辩证对待每一个问题。
讲书,也是一个将书活学活用的好办法,可惜,身边真的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也没有可以一起互相探讨的人,更多时候都是“哑口无言”的状态,哑口是事实,无言是因为没有认真细致的把某本书读完学透过,以后这方面要多下功夫。
渴了喝水,饿了吃饭,为什么我们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首先,我们应该先找到目前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把能够解决我们当下问题的书作为重中之重。
读书是为了查漏补缺,让我们别人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思想,用书里的智慧来弥补自身的短板。只有把当下的问题解决掉,才能从容地面对未来。
读书,读到最后,是读出价值来。何为价值,就是把书里的智慧落到实处,活学活用,为我所用,这样才是把书读透了,读活了。
说到写作,刚开始写的时候,的确是想写在笔记本子上,后来发现,这样写没有读者,没有人知道我在写,把本子上的内容再打到网上又耗费时间,后来就直接在手机上写了,现在也没多少人知道我在写作,可能是我周围没有这样的圈子,自己也不是很有能量的人。
鱼老师说的,把写作当成工具来用,让人耳目一新。的确很多人并不是专业写作的,所以论起文笔构思什么的,显得稍微弱势。但是当做工具来用的话,就可以完美避开这一环。
写作只是我们在实现目标路上的辅助器,通过记录、警醒、反思、总结,可以让我们加快速度成长,而为目标而服务的写作,作为一种工具来讲,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便可轻松入门。
而且随时记录当下的想法,整理归纳出来,也可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大量的素材,从而写出相对不错的作品。
鱼老师提到的关于写作的知识星球,还有“三十六计”的文件夹,都是用了这种随时记录的方法,先把主题定位,然后把随时冒出的同主题灵感陆续填充进来,就形成了一个系列。
这点,我想到了“卡片盒”的阅读写作方法,就是在阅读时,把相同主题的总结,用自己的话写出来,放到同一个卡片盒里,等到盒子里的卡片盒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时候,就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甚至是系列课程或者一本书了。
这点做得不是很好,虽然已经知道了这种方法,但也是偶尔记录,看到鱼老师毫无保留得分享,一定要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