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是什么,年就是什么。
靓靓一直这么认为。
家让她感觉安全,不自觉沉沦。在家里,什么雄心壮志,什么勾心斗角,什么苦大仇深,什么远大前程,统统像闷拳,打不出声,被生活无声化解。
对她而言,又爱又恨是家,又爱又恨也是年。
她家的传统,并没有过多的交流,过年就是拼命地吃,拼命地喝,拼命地花,拼命地造,好像这一年的辛苦就为这一天。
爸妈过年会买很多很多的东西,给亲朋好友送完,还会剩下很多。各类水果,熟肉,蔬菜,油炸食品,堆在厨房,餐桌和地上。
靓靓觉得自己光是看就很饱了,她不止一次抗议这样浪费并且不健康。爸妈每年都点头赞同,但从不改变。
于是年和家对于靓靓,就成了吃不完的东西,无休止的电视,以及每天清理出的坏掉的食物。
吃到消化不良,喝到七晕八素,花到钱包哭泣,睡到生活不规律,过年让靓靓严重怀疑人生:过年干吗呢!
可是新的一年来到,一切仍旧会重来一次。
2
今年的除夕,可人跟父母一起过。
自从嫁人之后,这种时候少有,以后可能也不会常见。
每次回家前她都会下决心:这次一定会不一样,一定会有变化。
她和妈妈的沟通会有新的内容,和哥哥的相处会出现转机,跟爸爸也会有多一点的交流。
他们一家几口,一定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新年。
然而现实是,匆匆忙忙吃过年夜饭,给孩子们发过压岁钱之后,大家打麻将的打麻将,离开的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跟往常一样,根本没有多余的话。
这一年有什么新鲜事?过得怎么样?遇到过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亲戚们都有什么变化?
统统都没有提,好像说上一句都显多余。
对已经嫁人的可人来说,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时间长不回,父母会打电话诉苦,好容易攒了一身的劲儿回来,却只能坐在家里等他们打麻将回来。
因为很多家庭也都是这么过,像这样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可人感觉也不是什么大事。
她通常都是给爸妈些钱,鼓励他们打麻将,以免他们闲出问题。
但父母总是不满足,没人干扰时他们想要陪伴,回来陪伴又抱怨小孩子们闹腾,伺候儿孙太累。
太多父母和可人的父母一样,儿女要做自己生活的花絮和背景才能顺心。
寂寞了有人在,虚荣了有谈资。在可人看来,很多时候老人的任性远比孩子更失控,且让人无奈无语。
3
中国是一个百善孝为先的国家。
千百年来,孝文化最大的要义是:顺。
无论儿女做什么,如果不能让父母顺心,就是最大的不孝。
小到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大到做什么工作娶(嫁)什么样的人,甚至怎么为人处世有什么理想目标,都要让父母满意,最好是能让他们成为“别人家孩子”的父母,处处都有面儿。
能全部做到,固然皆大欢喜。但现实总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矛盾和悲剧便由此产生。
那个写了万言书的北大学生,拉黑父母,自己也并没有好过多少。除了要考心理学的研究生去自我救赎,还要背负世人诸多的骂名。
而他的父母,是那么无辜和可怜,以至于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又是什么原因让自己一手培养的宝贝儿子这么反感自己,反感这个家。
世人的舆论两极分化,有人站父母,有人站儿子。更多听起来权威的声音,用多维的角度分析这件事,而且结论通常是:和稀泥,没有鲜明的立场。
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有些伤痕不会消失,有些伤害还会继续。
只是每到类似新年、中秋这样阖家团圆的日子,伤痕更明显,伤害更多些。
4
关于孝,北大心理学硕士武志红的书《巨婴国》中有过很“离经叛道”的描绘。
他还在书中以自家为原型,详细剖析了自己原生家庭的点滴,追寻父母和自己性格缺陷、曾经生活悲惨的深层原因。
但即便“犀利”如他,也没有勇气揭掉最后那层遮羞布,痛痛快快立场鲜明地树立旗帜,连对家族中家长式专制的怨忿和分析也是礼貌的,有节制的。
即便如此,他还是因为不孝在网络上受到一些人的围攻。
在这些人眼里,写万言书的北大学生也好,写《巨婴国》的武志红也好,都有些小题大做,无病呻吟。
每一代人都是这样传承着过来的,上一代人同样在看不见的角落牺牲了青春和理想走到了今天,凭什么到了你们这里就不行了呢?
一点委屈都受不了,一点小事都消化不良,重担怎么能交给你们这样脆弱的人?
5
刘哥不一样,他是个坚定、见过大风大浪的人。
父亲是单位一把手,哥哥优秀温顺,他在家里就是个另类的存在。
考上的大学不好好上,偏要去师范学校上中专;毕了业不去专业对口的学校当老师非要自己在社会上飘。
老爹好不容易在自己单位给他争取了一个编制,他虽然去了却并不领情。不愿意在安排好的闲职上呆,就愿意风餐露宿跑现场,而且还是在最偏远的地区。
二十年过去,父亲早已退休在家,刘哥已是父亲所在的集团公司省级单位中最年轻的一把手,出入风光无限,那种意气风发是父亲不曾预想过的。
但这有什么用呢?用刘哥父亲的话说,人近四十没有子女是最大的不孝,当权时再风光无限,没有人接力也是徒然。
刘哥拼尽所有力气,试图证明自己不靠老爹也一样优秀有用,他在职场上做到了。可也因此拼坏了身体,淡漠了小家,错失了生育下一代的机会。
所以每到春节,他总是在外地慰问一线员工。即使迫不得已回了家,也是匆匆回匆匆逃。
因为在家里,在父亲眼中,在儿女成双、同样小有成就的哥哥面前,他永远是个失败者。
6
每到节日,不用父母催,电视、广播、新媒体各种接触得到的渠道都在暗示在外的儿女: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
还有人形象地把日历涂成各种颜色,告诉你颜色最少的那一块儿,就是你这辈子和父母在一起剩下的时间。
很多儿女因此受到触动和拷问,带着最深的愧疚踏上回家的路。想要用全身力气演一出父母子女情深似海的戏,可是只有到家才会发现,一切都不会因此有任何变化。
无论走得多远,路上有何等风景,每个人都要直面逃不了的新年,离不开的家。
韩大爷的读写训练营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