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改编版《红楼梦》,收获意外感受

读改编版《红楼梦》,收获意外感受

和孩子们共读完《西游记》,约定读《红楼梦》,并从图书馆借来了此书。在我印象中,《红楼梦》一定是四大名著中最难读的。因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人说:"这是一部心动的史诗,字字珠玑",也有人说:“文中诗词歌赋,文学韵味十足",更有人说: "一部红楼,半生感悟,值得细品"。我们还知道,现在有那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还有各种各样的“红学研究”机构,试想如果是一本很容易读懂的书,会吸引那么多名人学者去花那么多精力去研究吗?我之前也买过原版的《红楼梦》,但是因为诗词太多,又有很多文言,有点不理解,所以囫囵吞枣地看了一些,加上时间久远,印象真的不深了。这次硬着头皮和学生共读,我也希望能够借助学生的力量让自己原原本本读完,哪怕再难,也要克服,毕竟为师者还想力作榜样的。

翻开书页,认真读下去,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感受。

不同于原著那浩渺的篇幅与纷繁的枝蔓,此改编本精雕细琢,仿佛只凝取了一滴最明澈的水珠,折射出整个宏阔故事的核心光芒。书中保留宝黛钗三角主线,删减了众多旁逸斜出的支线情节与人物。那些曾令人望而却步的艰深诗词也做了适度裁剪,却未伤及关键场景中诗意的灵魂——黛玉葬花的凄美神韵、宝黛共读《西厢》的青春悸动依旧跃然纸上。书中那些如玉石般玲珑的青春片段,在改编的润泽下更显光华四射。大观园里结社作诗的热闹,不再是远去的喧嚣,而成了少年意气风发的写照;黛玉葬花,那凄美哀婉的形象,在删去繁复诗词后,反而以更纯粹的姿态触动了心弦。《红楼梦》会被更多人认为是一部爱情小说,书中最难忘怀的仍是宝黛读《西厢》一幕:当宝玉脱口说出“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貌”时,黛玉瞬间的娇嗔薄怒,那刻时光仿佛凝滞——两小无猜的试探与情愫,在文字中如花悄然绽放。这般清澈的情思,历经时光的淘洗,依然能令今日少年感同身受,原来无论是是古代还是现代青春之心相通,亘古未变。

原先我觉得红楼难读,除了情节复杂外,主要还是语言上的障碍。但是打开这本《红楼梦》读本,我却有个强烈的感受:书中语言像唠家常,让人觉得亲切有趣,有一直想读下去的吸引力。

这是编著者对经典文本的创造性转化——他们以现代口语为桥梁,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了“烟火气”的重塑,让古典文学真正走进当代读者的日常语境。

书中有文言白话的智慧转译,褪去了“之乎者也”的隔膜感,将原著中半文白的对话转化为自然口语,消除语言代沟。

书中还有雅俗文字的灵活转换,例如描写诗社活动时的文字是阳春白雪式的,让人感受到了清新高雅,书卷气十足,但是描写刘姥姥的片段又是下里巴人式的,市井生活气息特别浓,完全符合一个淳朴但又幽默的乡下老太太身份。

书中还补充语气词与省略句,在人物对话中加入“呢”“啦”“哟”等语气助词,如黛玉嗔怪:“你又来招我啦!”,模拟真实交谈的呼吸感。

书中把有些长句子都改成了短句群:如将“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改为“宝玉一瞧:哟,外头套着件大红羽缎的褂子呢!”瞬间拉近叙事距离。

书中强化语言动作喜剧性,如刘姥姥吃鸽蛋说“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么通俗易懂但又幽默感十足的话语,怎么不令人捧腹大笑。众人听到这话后“哈哈大笑”的传神描写更是绝了:“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呦”;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着搂着宝玉叫‘心肝’…..”画面感与笑点并存。

这样“烟火气”的文字让我们深切感知,即使剥离文言外衣后,红楼梦依然能引发当代人的共鸣。这般匠心,恰如精心修葺一座古典园林,移步换景,却使阅读者不觉困顿,反而被深深吸引。

看来,曹文轩、陈先云二先生的编著,其功绩远不止于文字的简化。它如一座精心架设的桥梁,让原本有点拒读红楼的人得以跨越语言的阻隔,初探红楼世界的美妙,从而激发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我就是这样,一边读,遇到不理解的地方马上进百度进行搜索,读完改编版的,迅速找来原版,这次我有信心,也有兴趣要去啃原版这块充满诱惑的硬骨头。我希望我班的孩子们也能如此,哪怕有一个跟上,我觉得也是欧非凡意义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