瞥见一个朋友的动态更新: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其实,能有这感悟,非常难得。因为这世间,有太多人不能做自己,也不允许他人做他人。
就说刚过去的这个年,某朋友被迫与亲戚介绍的人相亲,还没见面,看介绍人说的情况就不感兴趣。
但其父母和亲戚不管,非要其去见面聊聊,说这个人很优秀,一定要见。
双方大吵一架,朋友躲过眼前这茬,年后找个理由说公司加班就跑了。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跑,确实是上上策。
随着阅历的增加,你会发现: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允许认知差异,不再和别人争吵,因为每个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上考虑问题。”
你跟那些逼婚的人,是说不通的。本质上,你们是两种人。
或许年轻气盛时,你总想与他人论个输赢,即使顾不上吃饭,也要一顿输出,让对方认错。
而对方偏偏也是个犟种,Ta也想说服你,让你认输。
双方论个几天几夜,也不会有结果。
因为两人的认知不同,彼此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根本就无法理解对方,更不能与之共情。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人逐渐成熟后,就明白没必要与认知不同的人争吵,因为这并不能解决问题。
在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就是一个很好的模范。
父亲突发脑溢血住院,病情严重。医生告知丁元英,即使救活,父亲也可能成为植物人。
面对这一情况,丁元英提出了一个让家人震惊的想法——他询问医生如何能让父亲安乐死,甚至表示如果父亲成为植物人,他会考虑拔掉氧气管。
这一决定立即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尤其是他的大哥,认为丁元英的行为是不孝的,违背了传统忠孝文化。
大哥坚持认为,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尽力救治父亲,不能让人说儿女不孝。
丁元英则坚持自己的立场,他认为如果继续治疗只是让父亲痛苦地、毫无尊严地维持生命,那么这种治疗就没有意义。
他理解父亲的性格和意愿,知道父亲希望保有最后的尊严。
这场矛盾的核心在于对“孝顺”的不同理解。
家人认为,孝顺就是尽一切可能延长父母的生命,无论这种生命质量如何。
而丁元英则认为,孝顺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尊严,不应该让父母在痛苦和没有尊严的状态下活着。
当然,更多的解释,或者试图说服家人接受自己的决定,他不会这样做。
因为他明白解释是没有意义的。他深知每个人有自己的认知体系,自己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还有一个场景,他在公园看芮小丹表演舞蹈时,其椅子被别人占了,他却连看都不看那个人一眼,直接选择了离开,避免了一场可能的争执。
气不过的人,可能会与之舌战八百个来回,势要争个高低。
就像某年北京公交上有位正黄旗,肢体有残疾的女性乘客非要一个小姑娘让座,还恶语相向说对方是臭外地的,来北京要饭来了。
这不同结果的背后其实是个体差异和认知局限。
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等因素的不同,会形成独特的认知体系和思维方式。
因此,对于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另外,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其局限性,无法完全涵盖所有真相。
正如盲人摸象,每个人只能摸到自己眼前的部分,而无法看到整只大象的全貌。
人与人之间存在认知差异,这是事实,很难改变。
而一个人成熟的表现是能够认识到认知差异的存在,并且不试图去改变他人以符合自己的认知。
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和立场,这是无法也是不应该被统一或消除的。
就像申公豹说:“人心中的偏见,是一座大山。”
其次,当遇到认知差异时,成熟的人会选择通过沟通、交流来增进理解,而不是通过争吵来试图说服对方。
他们知道,争吵往往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矛盾。 如果无法沟通,那就离开。
最后,成熟的人能够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他人的观点。
他们会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就如那句:听很多人的建议,但最后自己做决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学着做一个成熟之人。
比如,在工作中,面对同事的不同意见,我们可以选择倾听、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观点,而不是急于反驳或争吵;
在家庭中,面对家人的不同看法,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沟通来增进理解,而不是强求一致。
如果现在的你,遇到观点不同或认知有差异的人,不再与之争吵,甚至转身就走,恭喜你,这是成熟的表现。
就像丁元英在剧中所说:“接纳是一种允许,允许对方存在,允许对方的思维和差错,而不做很多的情绪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