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提出“参与学习”?
课堂上,学生大体分为两类:学习的和不学习的。学习的,有积极性,接受问题敏锐,思考问题主动,反馈信息及时,学习收获也很大。不学习的,各有因由。
不学习的,有几种原因?一是不愿学习。即缺乏学习动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不愿意投入学习。二是不会学习,学得很死,老师讲的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思维坐辅助所以不会灵活应用,不会变通,学用两张皮,导致学习没有兴致,没有效果。
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一部分会因为要逃避教师的批评,进而表现出虚假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看起来在听讲、在学习,也很遵守课堂纪律,但由于缺少学习兴趣,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故而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只是看起来“很认真、很用心在学习”。
这类学生刚一开始也许是很投入的学习,遇到困难后,向老师或同学曾经求助过,而没有得到回应,或者说未能得到有效的指导,由单次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到积压成堆学习问题,渐渐丧失自信心,失去学习兴趣,最后沦落为学困生。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结果?第一是由于班额大、学生多,教师无法兼顾全面、单独指导每个学生,学生也不善于请教学习,让“潜在学困生”有了机会;第二是由于教师注重讲授,学生参与学习少,个体呈现学习结果的机会少(有些孩子的作业全对是虚假繁荣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随着年级升高,学习任务加重,这些孩子会感到越来越吃力,难以应付学习,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困生”。
不学习的第二种情况是“不会学习”。短期内,看着会读书、会写作业、能发言,也能与他人合作、讨论,但这些孩子怕吃苦、怕动脑、怕付出,学习停留在表面,不愿意深入思考,不会将学习转化,也就是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他们一完成外在任务,一脸成熟于取向。以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为主,缺少深度思维加工,因此学习成果都以复制为主,难以迁移和深化。不可避免的,他们最终也成为了学困生。
其实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大多数学生接受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以笔者自身经历为例来说明:因为从小就喜欢读书,所以对文字比较敏感,文科学习相对效果好,表现在阅读理解较好,喜爱文学创作等,小学、初中语文成绩都很好。数学、几何、化学学习兴趣浓厚,成绩也相当好。遇到的第一大难是物理学科,听不懂、不能理解。人至中年,依然能够记得物理老师,那是一个精瘦、干练、学养丰富的物理老师,说一口流利的河南话。因发现笔者学习态度端正,听讲专心却错题很多,于是多次当面或在作业中批示--有任何困难,有不理解的地方,来请教老师。笔者是一名自尊心比较强也爱学习的孩子,不忍伤及老师的关心,故而听讲越来越认真,眼睛瞪得越来越大,感觉都能够背诵复述默写老师讲过的例题。拿上练习题后,也觉得自己听懂了,会做了,就照着思路写下去,结果依然错误。不是不想请教老师,主要是不知道请教什么,总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不能去问老师,就会问同学,有时同学会直接告知答案,有时同学会讲解,但终究不能解决物理学科的学习困难,导致物理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由此分析,潜在的学习困难不是每个人每个学科都会有,但每个人总会有一半门学科,这就是弱势学科,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学习短板,影响很大。这种浅表学习女孩子居多,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说女生学习后劲不足的原因。
查找资料,认真学习,认同这些观点:
课堂困境的归因--高速而压缩化的课堂教学进度,与缓慢而复杂的学生学习历程的落差。
具体来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往往是高速的、极度压缩化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
第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很多教科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差距很大,缺少考虑学生的立场视角,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学内容非常庞杂,信息量很大,在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难以进行区分、筛选和归纳,所以会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刷题;
第四,从教学进度上来看,每一节课的教学进度几乎都与学生的学习进度有较大落差,教师的教学进度完成了,但是学生并没有跟上,学习进展缓慢,积压了很多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
第五,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上看,教师往往从如何教学的角度上进行“教学设计”,而较少从促进学生的学习角度上进行“学习设计”,学生学习过程有大量的“不懂、不理解”的“夹生”,但出于对进度的考虑往往都被掩盖和忽略了;
第六,从教学方法上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几乎不主动参与,所有过程都是教师支配,学生只负责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衰退。
如何解决?需要“以学为中心”,从课堂到课外,从设计到实施,凸显参与学习、主动学习、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