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节,是一个上坟祭祖的重要日子。
先科普一下: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在老家,没那么多讲究,但是上坟是必须的,上坟的祭品,不但要有水饺,还要有水果、点心等。而这一次,中元节上坟,对我来说,更有一份特别的意义。
往年的中元节上坟,如果二哥回家了,那就父亲打头,大哥二哥和我跟着,后边跟着第三代几个子侄,在农村,爷几个一起上坟,既是一种很自然的做法,也是身份的象征,作为打头的老爷子,也是很有成就感的。没办法,农村的传统观念就是这样,男孩多,人丁兴旺,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期盼,走在路上胸膛挺得直。
而今年不同,二哥没回来,大哥外出打工回不来,父亲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特别是对于杂草长得一人多高的老林(老家对祖坟的称呼)来说,进进出出太不方便,这事就只能由我领衔了,跟随我的,我侄子和儿子。
到祖坟上坟,是有着严格的程序的,带着祭品和烧纸、元宝,要先到谱碑那边祭奠,这是刻着几个村的共同祖先名字的石碑,是这个老林里象征着最古老的祖先的地方,祭完了谱碑,再到本村刘家的第一辈祖先的坟头前祭奠,然后是第二辈、第三辈……按照直系的辈分,一次祭奠,放下盛着水饺的箢子和水果的提盒,在每个坟头前烧纸钱和元宝。祭奠完比较久远的祖先,还要去老林的另一边,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被父亲称作“少亡”林的,就是埋葬祖里未成年或成年未生育或进门后没有留下后代的旁支祖先坟地。别的人家的祖先,坟前都有人祭奠,父亲怕这里冷冷清清,每次上坟,必来这里祭奠一番,也是尽尽心意。
上完这些坟,再到五服内的共同祖先的坟头前,也就是爷爷的爷爷,然后是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曾祖父,老家俗称老爷爷的,最后是爷爷奶奶的坟,这是在血缘上最近的祖先。
越到后面,血缘关系越近,纸钱和元宝烧的也就最多,看来即是是纸钱,也会分出个远近来,这也是祭奠文化吧,应该也是人之常情。
每次父亲带领我们上坟,都是一次传统家族教育课,哪一代祖先有几个儿子,分别是哪几个?哪个没有儿子,过继的谁的儿子顶的门户等等,父亲门清。那些祖先,估计也有二百多年了,父亲不可能亲历过,估计是爷爷带父亲上坟的时候教的,而爷爷,也未必都知道这么细致,往上的事,应该是老爷爷教给爷爷的了……这就是传承,就是家族的文化,口口相传的文化。
这次在我带着侄子和儿子上坟,也许他们未必对此感兴趣,但是我还是就我所知,依然把这些文化教给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