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介绍: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医学专著,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该书原为《伤寒杂病论》的外感病部分,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而成。
《伤寒论》约成书于公元200至210年,全书共10卷(亦有版本为12卷),22篇,397或398条(不同版本条数不同)。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或113个。该书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为纲,将病症进行分类,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归纳出各种症候的特点、病变部位、损及的脏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此外,该书还开创了辨证论治体系,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为后世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对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
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东汉南阳人,生活在东汉末年这个极为动荡的时代。他从小便对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0岁时便拜师同郡的张伯祖学习医术,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都毫不懈怠。张伯祖对他十分满意,倾囊相授。
尽管在东汉末年举孝廉的制度下,张仲景承袭家门,被州郡举为孝廉,并官至长沙太守,但他始终未忘自己的医学初心。在长沙任太守期间,他在料理政事之余,还在大堂上坐堂行医,为百姓施医诊病,挽救了许多百姓的生命。这一行为深受百姓爱戴,人们后来把坐在药铺或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医生”。
然而,面对东汉末年战乱频频、瘟疫流行的社会状况,张仲景深感悲愤。他的家族在瘟疫中遭受重创,三分之二的人因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的占十分之七。这种惨状让他下定决心,要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于是,他毅然辞去了长沙太守的职位,认真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广泛收集民间验方,最终写成了不朽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张仲景因此被后世医学者尊称为“医圣”,而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也被奉为医经,其中的不少药方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张仲景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的一生都在为解除百姓病痛而努力。他的医学成就和人格魅力,都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