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做好一件事情,专注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
但在现今的时代,要想获得专注力是越来越难的事情。
就拿刚才来说,我计划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做下半年的旅游攻略。因为目的地还没有确定,我就到小红书去找找灵感。
本来以为很快就有结果,但是原本简单的搜索居然很快就偏离了轨道——从景点攻略到美妆教程,再到宠物视频,最后竟然看了十分钟给海龟清理藤壶的内容。
两小时过去了,真正的攻略时间还不到30分钟。
于是我仍不住给自己刚才的行为复了个盘:专家们不是说了专注力的核心在于对目标与行动的掌控能力吗?
为什么即使面对自己感兴趣且必须完成的任务,我还是会失去专注力?
答案是:我的目标不-够-清-晰!
很多人都以为专注是靠意志力,意志力越坚强的人,专注力越高。
而实际上,很多研究都证实了,关注力的核心不是单纯地“集中精神”,而是对目标与行动的绝对掌控。
这意味着,真正的,而是源于清晰的目标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如何高效完成。
01 目标决定注意力的方向
大脑作为人的司令官,天生就会优先处理它认为重要的事情。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注意力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游荡,容易被各种琐事和干扰带偏。而清晰的目标就像灯塔,为大脑指明方向,让所有认知资源自动聚焦在关键任务上。
最近苏超联赛有个特别出圈的画面:盐城队员庞智超在自己的球队比分落后,自己主罚任意球时候,他坚毅的眼神被镜头铺捉下来。
那是一个眼里只有防守球员和球门的眼神,场外的欢呼、对手的喊话都无法干扰他。
他的目标极其明确——得分、赢球。这种目标感让他的专注力高度集中,瞬间进入“心流”状态。
当目标足够清晰,你的注意力就难以被其他的事物占据。
什么样的目标足够清晰呢。
例如一个学生如果只是“想考好成绩”,专注力可能很分散;但如果他设定“今天必须掌握三角函数的所有公式”,大脑就会自动过滤无关信息,专注解题。
又例如我刚才“做个旅游攻略”的目标就很含糊,而如果我确定了一个地方,那么我的注意力就只会围绕这个目标去做搜索,效率就能获得提升。
02 目标提供行动的动力和优先级
很多人有个错觉,当注意力不集中时,就觉得是因为外界干扰多。
但实际上目标模糊才会导致行动混乱。
当一个人不清楚“现在该做什么”,就容易被无关的事情吸引。
而明确的目标能帮助大脑自动筛选信息,决定哪些事情值得投入精力,哪些应该忽略。
就好像我刚才花了两个小时做攻略效果不明显--一个字都没有写,但两个小时后我知道我必须停下来写今天的文章,
而现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我的注意力我完全集中在写作上,并完成将近2/3的内容。
如果我们确定了你今天的目标是“完成一份重要报告”,那么刷短视频、回无关消息就会被大脑识别为“干扰”,自然减少分心。
但如果你只是想着“今天要做点工作”,就很容易拖延、走神。
因此,目标不仅是“做什么”,更是“不做什么”的决策依据。
它帮助我们的大脑建立优先级,让专注力自动流向关键任务。
3 目标减少意志力消耗,让专注更轻松
很多人误以为专注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但其实意志力是有限的资源,依赖它来维持专注只会让人疲惫不堪。
而清晰的目标能减少决策疲劳,让专注变成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心理学有一个“蔡格尼克效应”,指的是未完成的目标会占据大脑的认知资源,导致分心。
而明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能减少这种心理负担,让专注更持久。
这好像平常工作的时候,如果我们同时有几件事在手上,都要去跟进,我们就总是做A想B,做B想C,总是不能全情投入。
任何一点动静,都会打断当下手中的事情,脑子里几件事情又开始此起彼伏。
对此,心理学家给出一个建议,当人们设定“如果……那么……”的具体计划(如“如果9点坐到书桌前,那么我就立刻开始写论文”),执行率会大幅提高。
因为大脑不需要反复思考“该做什么”,直接进入专注状态。
就好像村上春树给自己的要求是每天固定写4000字,这样他无需纠结“今天写多少”,一到时间就自动进入创作状态,长期保持高产。
写在最后
没有目标,专注力就像无头苍蝇;
目标清晰,专注力就会自动凝聚。
专注力不是靠意志力硬撑,而是用清晰的目标指引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