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科的我,读这本理化的科普读物,其实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大量的数学计算、物理、化学知识,让我望而生畏。但是换个角度,把它作为一本睡前读物,还是颇有趣味的。
这本《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其实是作者兰德尔·门罗在网站上的专栏里,尝试用科学知识来回答读者提出的各种奇特和荒谬的假设性问题。我把它想象成了二十年前的天涯论坛,那时候的天涯出过好多神贴,不过惭愧的是,我差不多只对武侠和杂谈版块感兴趣,后来买过两本由天涯神贴整理的书,一本是《武侠,从牛A到牛C》,还有一本是《神医这样看病》。
回到这本书来,古怪而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很多,而且可以发现,很多问题都是普遍性的,很多人询问过,包括大洋彼岸的我们,比如说“为什么雨点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却不会把人砸死”“地球一直在自传,那我们从原地起跳,为什么还是落在原地”“像雷神那样快速转动锤子,能真的产生龙卷风吗”“一个人能把一个物体扔多高”……这些问题非常亲切,因为曾经我都思考过,虽然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了答案,但背后的原因,计算出的结果,却是我们一直的没有得到过的,而作者却认真地一步一步地思考了下去,并且通过计算,或者查询了相关的资料,咨询了相关的专业人士,得到了一个确切的答案。我想,这就是我们只是普通人,而科学家之所以为科学家的差别所在吧。我们的思考伴随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力的翱翔,而科学家却由此打开了一扇探索这种奇思妙想的大门。
当然,也没必要就此菲薄。毕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提问是知识的开始。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但他通过提问,启发他人。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也经常说提问更重要。门罗的这本书至少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未经探索的答案。每一个貌似荒谬的问题背后,都隐藏着科学的奥秘和探索的乐趣。正是这些问题驱使人类思考、探索、学习,最终获得更深的理解和知识。
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读到的问题,常常激起我对某个场景的回忆。想起在漫长的暑假里的某个午后,躺在奶奶家的院子里,看着瓦蓝的天空中,朵朵白云飘过去,看着看着就分不清到底是地在走,还是云在走了,就好像地球是一艘巨轮,载着人向前奔腾,永不停息。想起坐在黑色大门的旁边,一边在读《飞向人马座》,一边在想如果有一天可以离开地球去太空旅行是什么样子,想象着宇宙那永远黑暗的空间。想起在盛夏傍晚的时分,在一丛丛的夜来香的旁边,浓郁的香气里,想像着夜来香夜间开花的机制,假设一种感光物质的样子。想起璀璨的星空下,努力辨别各种星座,想象浩瀚的银河的样子。想起曾经一下午蹲在路边的大树下,专心致志地挖蚂蚁洞,跟着工蚁搬运。
我们经常会觉得现在的小孩很可怜,除了电子产品,几乎一无所有。越来越丰富的产品,越来越全面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资源,种类越来越多的玩具,看起来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宝库,但太多的信息,恰恰让他们缺少了提问的能力,缺少了想象的空间,缺少了动手操作的乐趣,也缺少了简单而单纯的快乐。这大概就是孩子总觉得“无聊”的原因吧。也许物质不丰富,精神才会富足。
最后,这本书也再次体现了数理化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一切的自然界的谜题,最终似乎都能通过数学和逻辑去解析,去解决。门罗展示了数理知识的力量和美。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问题和答案,实际上是对我们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的极佳锻炼,也是对我们智力的一种挑战和提升。
最后的最后,我还是想吐槽一下我们的互联网。我差不多可以算是早期上网的那批国内网民,1999年的时候,每天出入于机房与网吧,兴奋于各类网站上的各类发现。中文雅虎、新浪、网易、搜狐,听着网易的音乐,读着榕树下的文学,用着163的邮箱,聊着ICQ和聊天室,常常一聊就是两个小时。
那时候的聊天室有不同的主题和兴趣小组,就像进入到一个满是人的教室,教室里的人正热烈讨论着各种话题,记得那会儿常常在某个英语角里埋头聊一下午。后面的论坛则从另一种形式上形成了一种社区的互动。这些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分享。那是一个更为理想化的信息交流时代。那时的互联网是科技爱好者和学术界的热土,参与讨论和分享的人以大学生为主,内容多以质量和深度为先,用户间的交流充满尊重与求知欲。那是一个野蛮生长但生机勃勃的时代。
而如今的互联网环境,虽然信息更加丰富、更易获取,但却稳定而僵化,网络空间常常被低质量内容、谣言和无益的争执所充斥,这样的不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用户间真正有价值的交流与思考,而大数据的算法,更大程度地加剧了信息茧房的形成。如果说以前是探索和学习的时代,那么现在就是一个快速消费和泛娱乐的时代。为了引导快速消费而生的内容,也许再难催生出门罗这样的驱使人类思考、探索、学习,最终获得更深的理解和知识的网络内容了。
我现在人到中年,而互联网似乎也步入了它的中年。
——廖木空青
2024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