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简书文章《追风的人》,写一个自诩为“文艺青年”的女大学生,喜欢买书,但又无法认真看下去。然后在上课回答问题时出了洋相,征文投稿也失败了。但她依然自认文艺,别人也从没有怀疑……很有意思的文章,作者的讽刺不落痕迹,也很生动真实。
说到“文艺”,自己算一个。前两年女友还调侃说“你孩子都这么大了,还风花雪月,伤春悲秋的,是个大龄文艺女青年。”我说:“已经是中年了。”
现在,但凡有人说我“文艺”,我都会说自己是“文艺中年”。无论这个词在别人眼里是褒是贬,对我而言“文艺”是生活的乐趣。
同事有次喝茶告诉我,刚进单位的时候觉得我很“装”。虽然大家嘴上不说,心里还是弱弱地鄙夷。我说是因为自己的朋友圈很“文艺”吧。她说是的,不过现在了解多了,觉得真心很佩服,因为你可以坚持这么多年的梦想,读书并“文艺”地生活。
还有个客户问过我,你怎么可以活得这么轻松,好像天天都是“诗和远方”。现实并不是如此,或者说不仅仅如此。我一样为了养家糊口要在职场冲锋陷阵。一样要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喜怒无常,克制自己更年期的焦虑。
唯一的不同是,这么多年,我喜欢看书。我把休息时间用来看书,听讲座,看展览,听音乐会。现在还多了喝茶和写简书。让“詩和远方”不仅在心里,还可以留在文字里。
看看自己从“文艺少年”到“文艺青年”再到“文艺中年”,最离不开的“书”。读书的时候看言情,看武侠。偶尔也读读诗,最爱的诗人是席慕容,当时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看了。
后来工作了,实验室等反应的时候很长。那段日子看了很多世界名著,长篇小说的丰富帮我打发了枯燥乏味的等待。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收入也不高,不可能一直出去玩,看书是最好的消遣。
等生完孩子后,“育儿经”成了我的生活必需品。从各种成功教育的书籍到给孩子的故事书。为了宝宝,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肥腻的家庭主妇”。成天围着孩子转,最后把自己转进了“生活只有娃”的死胡同。那段日子,没有人喜欢跟我交流,连我自己都非常讨厌自己的“神神叨叨”。
好在“心理学”解救了我。有段时间,我的床头堆满了各种女性成长,宗教灵修和基础心理学。刚开始完全不得要领,看不懂,也看下去。不过我对自己说,最低谷的时候,最好的“颓废方式”就是看书。看不进也得看,就当是催眠好了。现在想想,幸亏当初的坚持,让我的心渐渐变得强大起来。
孩子学音乐后,我看了大量的音乐专业书。各种音乐史,音乐故事,音乐评论,还有音乐家的传记……以便跟她有多点交流。最喜欢是当她有问题的时候,随手抽出几本书,告诉她自己到这里面找答案。虽然,有时她偷懒会说“妈妈你告诉我”,但多少自己也会看一点。
人过不惑,孩子大了。需要陪伴她的时间开始减少。这几年开始看一些生活类的书籍,哲学,历史,和美学,喜欢“吃货”必备的美食书,各种旅行书,还有茶书。
今天朋友还跟我说,最近开始喜欢哲学了,以前看不进,现在不仅觉得有道理,还非常有用。最后她总结说:“年青时不喜欢的东西,现在都开始喜欢了,就像花开有时,结果有时。到了时候,一切自然会明白。”
我想这明白是因为她一直在寻求,一直在思考,一直很文艺。自己最舒服的时候就是泡杯茶,看看书。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喜欢在文字中穿越的感觉。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现在有了读书群,可以跟许多喜欢书的朋友交流读书感受,分享好书美文给大家,生活更加有乐趣。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自己一直文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