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
随时让自己的观察者在场,像待捕鼠的猫一样,观察自己的意识,是否入了自私自利。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我也以为人在无思无欲的状态是佛家与心学想通的地方,有先生的话验证,开心!
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今却欲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是佛氏所谓“断灭种性”,入于槁木死灰之谓矣。
欲求宁静,欲念无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宁静。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辨,更有何善何恶可思?良知之体本自宁静,今却又添一个求宁静,本自生生,今却又添一个欲无生,非独圣门致知之功不如此
先生之意是念头是生生不息的,如果一心只致良知,用良知关照念头便可以?也不需要刻意求宁静?如果我们良知澄明,应该可以。只是我们还愚钝,宁静还是需要的,慢慢来吧。
先生多次提到自私自利、将迎意必是陆澄的问题所在,也是佛家的问题所在,但什么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自私自利好理解,意必是意必是出自《论语.子罕》“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事情未发生别去臆测,别固执己见,别把自己活到了将来。但“将迎”呢?,不理解,百度资料“: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
将就是送往的意思,迎就是迎来的意思”。出自《庄子》”。不解真意,看来需要再读《庄子》了。
此学贵反求,非知解可入也。
心学重在反求内心,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