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昨天研友A打来电话向我哭诉,说自己最近状态特别差,背啥忘啥,做啥错啥,都快要失去考研的信心了。“为什么啊?”她声泪俱下地问,“明明我那么努力!”
我想起前段时间写的文章《6天搞定六级词汇,我是怎么做到的?》,评论区里有读者留言说,她之前也是起早贪黑地背单词,比寝室里任何人都要认真,最后考四级室友过了她却没有过。末了,他贴上一个万分沮丧的表情。
这仿佛是个很奇怪的现象:你明明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老天爷似乎就是看不到,没有给予你期望中的回报。
甚至是我自己,也有过相似的经历。高三时,我把“努力”二字写在手上,记在心里,唯恐自己哪天懈怠了。在这样强行打鸡血的状态下,我每天都是六点起,一两点睡,不停地背书和刷题。
在父母和同学眼中,我就是勤奋努力的楷模。而我自己也逐渐形成了这种认识,嗯,我很努力,所以我一定能成功。
但事实就是,我现在正在一座三线城市的二本院校里干着码字的工作。
奇怪吗?起初我也觉得奇怪。那些平时水平不如我,甚至看起来一点都不努力的同学,一个个都上了理想的大学。而我呢,这么努力居然得到这样的结果,凭什么啊!
进入大学后,身边有很多相同经历的人,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个奇怪的现象。
最后的结论是:我们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还被自己感动得痛哭流涕。
Part 2
难道不是吗?
大部分人仅仅把努力当成了一种形式,并且陶醉在一种“我在进步”的假象当中,反而忽略了去做那些真正有助于自我提升的事情。
要知道努力本身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形容词。
说得更不好听一点,这些人其实是在用努力和勤奋包装自己,那个骨子里很懒惰的自己。
那么到底怎样的“努力”才算是真正的努力呢?
你是个高三狗,每天5点就起床背书,7点准时到达教室。然后开始听课、刷题、背书。尿急了也要拿本《~~宝典》再去厕所。这样吭哧吭哧一直干到晚自习下课,然后回到家里,你继续挑灯夜战,直到凌晨一两点才爬上床休息。
这样很辛苦,但不叫努力。
你觉得自己很有理想,每天早起运动、读书、冥想;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组织活动聚餐。你觉得自己每天都过的很忙碌很充实,环视周围浑浑噩噩的同学朋友,觉得唯有自己卓尔不群,优秀得耀眼。
你的确有目标有追求,但这也不叫努力。
我们对努力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肤浅的,仅仅停留在这种表面的仪式感上面,而忽视了努力本质上的意义。
更可怕的是一旦你习惯了这样的包装,便很容易从中得到满足,最后当发现自己没有得到与付出相应的回报时,便开始怨天尤人,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在某篇写勤奋的文章中,作者把无意义的勤奋分为两类:
1、重复性的做一件事情,却缺乏思考。
2、长时间的做一件事情,却缺乏思考。
概括来说就是做而不思,学而不思。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那些看起来努力,却依旧碌碌无为的人。没有思考,所以劳而无功。他们对努力的认识很肤浅,走进了努力的误区。
Part 3
最近很流行一个词“死磕”。
不少作者都在分享自己用几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死磕一款软件或者一门功课。从他们的文章里,我发现死磕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每天都在琢磨怎样让这款软件更容易上手,怎样让这门功课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发挥效用。
他们的行为和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行为有本质上的区别。
重复且长时间地做事情其实并不难,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难的其实是思考。
还是拿背单词这件事来说,因为这种痛苦大家都经历过。
从初中开始我便在老师的教导下开始记单词,那时记性好,单词量也少,所以没用什么方法就轻轻松松地记下了不少单词。
上了高中以后,我依旧延续着初中的模式,照着单词表从A开始一路往下背。事实是,拿到试卷以后,我熟悉的,依旧只有初中背的那些单词。我很清楚地记得考试开始的前几分钟,我还在问我旁边的同学phenomenon(现象)这个单词怎么拼,因为作文经常用到。
结果我就不说了,反正我上不了英语专业。
到了大学,因为要考四六级,所以不得不再次开始背单词。但这次我没有再像从前一样抱着单词书死背,我开始有意识地搜罗各种背单词的方法,并且加以试验。过四级应该算是试验的一小步,真正成功的试验应该是用杨鹏老师《17天搞定GRE》中的方法背完了6级词汇书。
从永远停留在A开头的单词到背完一本单词书,感觉真的很奇妙。
在别人看来,不同时期我的“努力”程度其实是差不多的,都是在认认真真地背着单词,只不过最后的结果千差万别。
很多人,起初包括我自己,都把后面好的结果归结为“努力和坚持的力量”。
但后来我逐渐明白,这是思考的力量,是方法的力量。
有益的思考 + 恰当的方法 + 坚持做事情,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努力。
Part 4
前几天看到猫叔推送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种“懒人准则”,很有意思。
他说,很多过得好的人,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勤奋努力的样子,其实他们骨子里都很懒。
对他们来说,因为懒,不愿意做效率低下的工作,所以总是寻求好用的工具,将自己解放。因为懒,能问的绝不自己死磕,所以总是虚心请教,既保证效率又保证专业度。因为懒,在做一件事之前,会找出最有效的方法,然后才开始行动。
我开始用这套准则去检验那些我认为不甚努力,却能取得卓越成果的人,发现大部分人都很符合。而这些人就是我们口中的学霸、学神。
而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人,因为缺乏思考,不找方法,所以就算费时费力地做一件事,往往也是成果平平。
Part 5
最近看了几篇文章,很多人给我一种得了“努力病”的感受,而且病得不轻。
题目通常是这样——《~天看完一本书,我有经验和你谈》《一个月看~本书是种怎样的体验》等等。(当然得除去那些真的很有意义,值得借鉴的文章)
看完一本书 so easy,识字的人都会,但看懂一本书很难。
看懂一本书后,还能把书里的知识、方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更难!
看书不是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根本。
所以每天看多少页书,一个月看多少本书,其实都不算是勤奋和努力。
当别人看两本书的收获比你看五本书的还多时,你就该放下书本,好好反思自己了。
坚持做事情很重要,但做事之前先思考如何更快、更好地把事情做好更重要。
很多时候,努力是为了偷懒,是为了把原来需要2个小时才能做完的事情用1个小时做完,然后转投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中。
长时间,重复性地做简单工作,其实是最无效的努力,看《摩登时代》里一直拧螺丝的卓别林你就知道了。
Part 6
我对研友A说,你的努力可能只是一种假象,每天背几本书,做几套题,学习多少个小时都不能算是努力的标准。关键是你背书后有没有思考这些内容和当下的社会热点有哪些联系,做完题后有没有进行归纳总结,思考为什么会错?以及,在一天这么长的时间中,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是几个小时?
我也回复了那位读者,说以前我在评论区的说法有些不妥,坚持不是第一位,找到合适的方法才是你继续努力和坚持下去的前提。
最后我提醒自己, be lazy = be easy 你的努力,最好不要只是形式而已。
文 / 伍七言
PS:看起来很努力的实质伤害,是让你对自己的智商以及所坚持的事情产生怀疑,不要问我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