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他们看起来非常努力,非常辛苦。他们好像24小时都在努力的工作、学习,他们睡的比狗晚起的比鸡早,一整天都在努力,他们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他们的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不仅感动了他人,连他们自己都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然而好像并没有什么用,他们最后的成绩跟努力程度并不成正比。这时候他们会自我安慰的说:唉,我已经尽力了,可能我就是天分不如别人吧!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上过十几年的学,每个年级每个班里似乎总有一个非常刻苦但成绩永远平平的同学。记得我高中时候同班一女生,每天早晨都是第一个出现在教室,一个人默默背书。中午几乎从不回寝室休息,而是加班做题,做累了就趴桌上小睡一会。我们组织的活动她从来不参加,最后把体育课也翘掉自己在教室看书。然而每次考试她都没有进班里前三名,甚至有时有黑马冲进前面,她也只能是被往后挤的份。毕业之后就没了消息,班级微信群也从没看见过她的踪迹。
工作之后,社会更加现实,一切都用KPI考核。之前一直做的销售工作,总有老人跟我们讲,做销售就是要勤奋,因为勤能补拙。可我真的见过一个同事,每天是打电话最多的,出差拜访也是比其他人要辛苦的多,每天晚上我们下班之后他还在整理一堆混乱的表格。那时候正是湖南的七月,一个多月下来,整个人黑了一圈也瘦了一圈。在此之前我是不相信一个人会在这么短时间里瘦这么多的。可是一直到他离职,他的业绩从来没有排在前面。最后很沮丧的说,可能这份工作不适合他吧,收拾东西就走人了。
勤能补拙这句话有错吗?肯定是没错的。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很努力很勤奋,却始终成绩平平?
回避困难。学生时代的考核设置还是非常合理的,每个试卷总是由70%的基础知识和30%的拔高知识组成。也就是说,你如果真的用心去学的话,70%总是可以拿到的,这样就足够你在中上游水平了。可问题也正是在此,很多时候他们用这70%的内容一遍一遍的刷着成就感,然而一旦遇到需要思考总结还不一定拿到全分的题目,就会自动逃避。所以有些同学宁可把整本书全背过,也不会去分析思考总结规律。直面困难肯定是痛苦的,但痛苦总好过原地转圈。
不愿思考。真正的努力不应该是机械式的运转,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思考能力。单纯的靠着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理解力就去行动,身体总走在大脑前面,即使再努力,得到的结果也是最普通的。其实有些事情,坐下来好好想想,列一个表,或者随手画一张图,半个小时就足够想清楚。可有些人就是每天一脸忧愁,嘴里听到的只是好难啊好烦啊,却从不愿给自己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真正的思考一番。
偏离主题。有些人之所以每天忙忙碌碌,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你专心写方案的时候,有同事问有人懂怎么调整EXCEL表格吗?你突然想起大学时候自己学过两年office,便自告奋勇的去帮人忙了半天。书法练了还没半年,突然对吉它产生了兴趣,你又开始买吉它,查教程,报培训班。你说多学多做难道有错吗?当然没错,可错的是你在没有把你真正需要做好的事情做好之前,就急于做更多并不能完全胜任的工作。没有自己的主线,没有核心的竞争力,你不平庸谁平庸?
努力给别人看。有非常非常多的人,努力真的只是为了给别人看,甚至只是为了给自己看,尤其是那些从小生活在夸赞中的人。他们努力,是为了不想打破自己那种努力的形象。有时候明明很累了,明明是心不在焉,却也不愿像别人那样自由的放松一下。他们不断暗示自己,我是一个努力的人,我要多花时间在学习工作上。可越是这样想越不能集中精神,越是不集中心里越内疚,也就越浮躁。这种努力,让他们不仅带上了“努力”的光环,收获旁人的认可,还慢慢的麻痹着自己的内心。
李笑来曾经说过一个词叫“既勤奋又懒惰”。勤奋是因为他们真的很努力,好像每时每刻都在做事;懒惰则是因为他们懒得去思考,懒得去突破。这样勤奋又懒惰的人,真的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可生活中总有些人,他们生活的从容不迫。他们会打游戏、逛街、看电影,他们也会看书喝酒玩音乐。他们很少加班,成绩却总是遥遥领先。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懂得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化解各种问题,循序渐进却又从不停止脚步,用自己的节奏走着自己的路。
而你,只是看起来努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