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有一个大学生这样提问,她说:我平时努力上课,认真记笔记,平均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而我的很多同学平时不好好学习,只搞考前突击,但活得多姿多彩,学也学了,玩也玩了,有的参加了学生会,还考了雅思,马上就要出国了。我很困惑,为什么我自己努力学习,却对未来出国和找工作都没有太大帮助;别人不努力学习,却获得了更好的人生。为什么我那么辛苦泡在自习室,却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对于这个问题,知乎上有各种各样的回答,那些答案有的鞭策,有的鸡汤,有的循循善诱,有的冷嘲热讽。
如果让我回答,我会告诉她一句话: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天天泡自习室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勤奋,但是泡了四年却依旧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那就是战略上的懒惰了。天天泡自习室只不过是营造了一个“看起来很努力”的幻想,换来自己的心灵安慰罢了。
就像那个女生一样,如果你问她: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
她会说是为了考试能有个好成绩。
那么好成绩有什么用呢?
为了能够顺利保研。
保研之后又怎么样呢?
保研后就有一个更高一点的学历,今后好找一份好工作。
可是,如果好好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那么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朝着“找一份好工作”而努力呢?
如果你的目标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很显然,你努力的路径就不应该是好好学习那么简单,还应该参与学生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寻找实习机会,补充课堂里面学不到的工作技能。那个大学生就是用天天泡自习室的勤奋,来掩饰自己多年不思考的懒惰,也就是战略上的懒惰。
一个人要在工作中或者事业上有所成,我觉得,应该注意这两点。
第一,专注
你要有一个目标,专注于某一件事,或者某个行业。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频繁的跳槽,其实这是对自己很不利的,没有公司愿意雇佣一个频繁跳槽的人,这说明你没有耐心,做事情不够专注。
每个人一定要找到那个自己能够且愿意专注的事情(领域),也就是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暂时找不到,那就好好把当下的事情做好,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积累
我们听过很多这样的话,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这说明任何事,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可能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想要成为一个行家,你需要大量的行动,大量的学习,加上时间的累积。
很多人都知道一万小时理论,格拉德威尔在他那本非常著名的书《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提到过,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很多行业的顶级人才进行了研究,结果非常令人吃惊:无论是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曲家、滑冰运动员、钢琴演奏家、棋手,甚至是屡屡得手的小偷,一次次毫无例外的都得到了10000小时这个统一数字。10000个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3个小时,或者一周练习20个小时,总共练习10年的时间。
比如说,比尔盖茨,莫扎特,郎朗这些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也就是在于他们专注一件事,持续的去练习,去提升。比尔盖茨,他从十几岁就接触电脑,一直到他创办微软,成为世界首富,他都一直专注在互联网这一个领域。莫扎特和郎朗,都是在年纪很小,几岁的时候就开始练钢琴,每天要练十几个小时,练了十几二十年,慢慢的才崭露头角,为大家所熟知。
试想一下,他们如果没有时间的积累,而且专注于自己所在的领域,那么他们也就不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他们了。
不要做无用功,思考一下,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找到那个自己愿意花时间的事情,然后开始行动,坚持下去。每天进步一点点,两三年之后,你会庆幸今天的坚持,看到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