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圣人可以践行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译文:孟子说:“只养活而不爱护,那就像对待猪一样;只爱护而不恭敬,那就像畜养犬马一样。恭敬之心是在赠送礼物之前就具有的。只有恭敬的形式而没有内在的心意,君子是不会被这种虚假的形式所拘束的。” 孟子说:“人的形体容貌是天生的,只有圣人可以完全实践这种形体容貌的一切潜能。”
“食而弗爱”就是一个人给东西喂吃的时候,比如说喂猪,当你喂猪的时候,你是不会爱这个猪的,因为你最后要把它宰了吃,你如果爱它的话你连宰它的勇气都没有了,所以第一个境界孟子说:“食而弗爱。” 你内心当中根本不爱它,你就是给他吃的,这个就好像对待猪一样的方式,叫作“豕交之也”。
“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币”就是我们古代讲的礼物。你要赠送礼物,赠送礼物之前就已经有的那个东西就是恭敬。不一定非得等到送礼你才能够对对方表示恭敬,或者送给了别人礼之后才能够对对方表示恭敬,不需要,没送礼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那个恭敬之心。
“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如果一个人表面上表现得很恭敬,但是没有内在的心意,就是无实质,你内在对对方没有感觉,你只是表面上说一些客气话,”君子不可虚拘”君子是不会被这些虚假的形式所拘束的。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这个“形色”是指我们人的形态和容貌,一个人具备像人这样的形态和容貌这是天性,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的,是天生的,但是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这话说得有意思。他说只有圣人才可以完全配得上这副形体,“践形”就是完全地去实践这个形体容貌所能够带来的一切潜能。
为期之丧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jī)之丧,犹愈于已乎?” 孟子曰:“是犹或紾(zhěn)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不为者也。”
译文:齐宣王想要缩短守丧的期限。公孙丑说:“为父母守丧一年,总比完全不守丧好吧?” 孟子说:“这就像有人在扭他哥哥的手臂,你却对他说暂且慢慢地扭吧。依我看,只要教导他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行了。” 有个王子的生母过世,他的老师为他请求君主,允许他守丧几个月。公孙丑说:“像这样的事,该怎么看?” 孟子说:“这是想守丧三年而无法办到的情况。即使多守丧一天也比不守丧好,这话是针对那些没有人禁止而他自己不肯守丧的人所说的。
公孙丑就跟孟子讨论这件事,“为期之丧”期就是一年的意思,古人讲“期”“一年期可待也”就是一年的时间就够了,“为一年之丧,犹愈于已乎?”守丧一年总比不做强吧?“已乎”就是算了,总比不做要好。
“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孟子说,有一个人很坏,扭自己哥哥的胳膊,这个“紾”就是扭过来、擒拿,把自己的哥哥的胳膊扭过来,然后这时候你跟他讲,你说:“慢慢扭,别使太大劲,慢点扭。”“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就你这样做也算是教他孝悌吗?扭他的胳膊,扭轻一点,也算是孝敬自己的哥哥吗?孟子就很反感这种说法。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另外有一个王子,他的生母死了,就是这个王子是庶出的话,不是皇后娘娘生的而是其他的妃子生的,如果父亲还健在的时候,庶出的王子是不能够守丧的,于礼不合。虽然是你亲妈死了,但你的亲妈地位也不高,你的地位也不高,加上你的爸爸还在,所以按照理你是不能够守丧的。
孟子说“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不为者也。”可以看到孟子很通情达理,孟子说,像这种情况呢是属于他希望能够守孝三年而不行,规定了不允许他这样,但他内心悲痛,他内心当中真的想为自己的母亲服丧,所以就算是多守一天也比完全不守要好得多。
君子有五教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五种教育方法:有像及时雨那样润泽点化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千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使别人私下受到教诲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
孟子提到:“君子之所教者五。”我们常常不知道怎么教孩子,学习了无数种教育理念,但是实际上,君子的教育方式很简单,只有五种。
第一种是用行为感染孩子,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对象。这种教育方式不需要讲义、教材,只需要父母用良好的行为如沐春风般感染孩子。 第二种是培育孩子的德行,孟子相信人性向善,但是这一点善端需要滋养,不然就会消散。所以君子会导其行为,正其德行,目地就是滋养心中这一点善端,从而培养良好的品德。 第三种是教授技能,人有各式各样的天赋,而君子所要做的就是发掘孩子的天赋,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的能力,最终成材成人。 第四种是解答孩子的困惑,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导游,当孩子遇到不解时,为孩子提供参考答案,帮助他更好地去理解、适应这个世界。第五种就是读书,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的认知水平限制就出现了,这时候孩子探索世界的助力器就是书本,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名师,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吸收更多养分!
中道而立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zī zī)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gòu lǜ)。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译文:公孙丑说:“人生正道既高尚又美好,简直就像登天一样,似乎是不可能达到的;为什么不让它变得有可能达到,然后人们可以每天努力去追求呢?” 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为了笨拙的工人而更改或废弃绳墨,羿不会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有如教人射箭,拉开了弓却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做出站在半路的样子,有能力的就会跟着他去学。”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这段其实不好懂,就是孟子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就是你的水平差,我作为一个厉害的大匠,就是著名的工匠,一个很能干的工匠不会因为你这个工匠水平差,就把绳墨都改了,把量的规矩什么那些东西都变了,这不可能。
然后“羿不为拙射”“拙射”就是糟糕的射手,羿不会为了糟糕的射手来改变自己拉弓的标准。“彀率”是什么呢?就是你拉弓拉的满的那个程度,羿不会因为你的力量不够就改变他射箭的标准。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君子教别人的办法是什么?孟子喜欢用射箭来比喻,叫“仁者如射”。就是假如我教你射箭,君子的特点就是拉开了弓,却不发箭,然后“跃如也”,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我要达到仁的那个境界了,但是还没有达到那个状态。“中道而立”,站在道中间被你能够看到,或者是“合乎中道”然后有能力的人自然就来了。
这里面有几层含义:第一层,君子所作所为应该努力地让其他人看得到,看到了以后“能者从之”,谁能够符合羿的彀率,谁能够符合大匠的绳墨,需要他自己站出来,需要他自己冒出来,所以我需要让“能者从之”;第二层,我让别人看得到我的同时,为什么“引而不发”?因为仁义这样的东西没有固定的标准,所以你没法站出来说我已经得了仁,我已经得了义,你只能够说我在不断地努力。
所以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这才是实事求是的一种态度,君子从来不会说自己已经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