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五年(甲子,前537)
(昭公名禂,襄公子,母齐归,在位二十五年,逊于齐,在外八年,凡三十二年,薨于乾侯。谥法:威仪恭明曰昭。
前541年即位,时年十九岁。在位二十五年,寄居于齐、晋八年,共三十二年。前510年死于乾侯(晋地,在今河北成安)。弟宋立,是为定公。昭公时期,公室进一步衰弱,鲁国的实际当政者为季孙氏。昭公五年,季孙氏废除中军,四分公室,季氏得其二,叔孙、孟孙各得其一,公室更加衰弱了。昭公为人无情无能,有贤臣子家羁而不能用,在内不能整顿国政,在外失信于诸侯,终于昭公二十五年被逼逃亡国外,最后死于异国。
昭公时期,诸侯国普遍出现公室卑弱,政在家门的局面。各国内部纷争不断,内乱不已。同时,周王室也更加没落,周景王去世后,王室陷入诸王子争立的混乱,导致周敬王数年间不能安居于王城。这一时期晋国霸业已衰,楚国意欲凌驾于晋国之上,在昭公元年虢之会上抢占风头,又于昭公四年大会诸侯于申,甚至企图问鼎周室。但是,楚国君臣骄横轻敌,肆意攻伐,多行不义,并不能取信于诸侯,同时遭到了新崛起的吴国的有力打击。晋国国君生活奢侈,民力凋敝,虒祁宫落成后,诸侯有二心。为示威于诸侯,昭公十三年,晋国主持了平丘之会。同为政权下移,但晋国卿相较有德行与能力,能够顾全大局,他们苦苦撑持了晋国的盟主地位。)
【春秋经】
无
【左传】
昭子即位,朝其家众,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1],杀適立庶,又披其邑[2],将以赦罪[3],罪莫大焉。必速杀之!”竖牛惧,奔齐。孟、仲之子杀诸塞关之外[4]。投其首于宁风之棘上[5]。仲尼曰:“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也[6]。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7]。’《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8]。’”
【集解】昭子即位,朝其家众,曰:“肾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使从于乱。释文:“使乱大从”,如字。服云:“使乱大,和顺之道也。”杀适立庶,又披其邑,将以赦罪,披,析也。谓以邑与南遗。昭子不知竖牛饿杀其父,故但言其见罪。适,丁历切,本又作“嫡”。披,普皮切。析,星历切。见,贤遍切。罪莫大焉。必速杀之!”肾牛惧,奔齐。孟、仲之子杀诸塞关之外,齐、鲁界上关。塞,悉代切。投其首于宁风之棘上。宁风,齐地。仲尼曰:“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也。不以立己为功劳,据其所言善之。时鲁人不以饿死语昭子。语,鱼据切。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诗大雅。觉,直也。言德行直,则四方顺从之。任,音壬。行,下孟切。
【注释】[1]使乱大从:搅乱了重要的秩序。从,顺。[2]又披其邑:竖牛赠南遗三十邑。披,析,分裂。[3]赦罪:逃避罪责。赦,宽免罪过。[4]塞关:齐、鲁边界上的关口。[5]投其首于宁风之棘上:使竖牛身首异处。宁风,齐地,处边境。[6]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也:昭子为竖牛所立,他不报竖牛立己之功,反而杀之,实属难能可贵。劳,酬劳。[7]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不因个人恩怨而行赏罚。[8]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引《诗》见《诗经·大雅·抑》,意思是品德正直,各国都会归顺。孔子用它来称赞昭子。觉,正直。
【译文】昭子即位后,召集家族上下人等朝见,说:“竖牛祸害叔孙氏,搅乱重大的秩序,杀死嫡子立了庶子,又把封邑分割给别人,想用它来逃避罪责,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行了。一定要赶快杀掉他!”竖牛害怕了,逃往齐国。孟丙、仲壬的儿子把他杀死在齐、鲁边界的关口之外,又把他的头扔在宁风的荆棘上。孔子说:“叔孙昭子不酬劳竖牛立己之功,真是难能可贵。周任有句话说:‘执政者不赏赐他个人的私劳,不处罚他个人的私怨。’《诗》说:‘如有正直的德行,四方诸侯都会来归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