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方式:根据自己兴趣和想法,自选角度、自选方法,自选写作内容,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明清”时期的历史并用文字记录学习成果或学习感悟。
中国历史上不乏冤案,精忠报国的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家喻户晓,他的那首豪迈奔放的《满江红》更激起了人们对他的尊重,被秦桧等人暗算后,以莫须有的罪名遇害成冤案,好在宋孝宗时平反昭雪,追谥武穆、忠武,封鄂王,至今被人们怀念。
然而在几百年后又一冤案出炉,被害者可就没有岳飞那么幸运。这位万历年间的进士曾一心为国,不惜牺牲身家性命,凭着高超的指挥才能,取得“宁远、宁锦”战役两次大捷,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可确没有逃脱被人暗算的下场,这就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
袁崇焕,生卒年(公元1584年6月6日—公元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广东省,广州府东莞县人(或广西梧州藤县人)。万历47年(公元1619年)的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
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将,在明末抗击清军的战斗中屡建战功,但因与当时权倾朝野的宦官魏忠贤不和,不得不辞官回乡,直到崇祯皇帝登基后才得以重用,重返政坛。
悲催的是崇祯帝是个生性多疑之人,在位17年,换了19任首辅,杀了7位兵部尚书,可见其疑心重重,对谁都不放心。而偏偏袁崇焕又是个典型的武官性格,不善弄权,又加上屡建战功,不免有点儿小傲气,给陷害他的人找了借口,这些因素铸就了袁崇焕悲情的一生。
两件事的发生,袁崇焕没有妥善地处理好,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怒杀毛文龙
毛文龙(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又名毛伯龙,字振南,祖籍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明朝末期将领,历仕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官至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曾开创了军事重镇东江镇,在与后金的战争中颇有战功。明政府特别设立东江镇,升毛文龙为总兵。累加左都督,为正一品武将。
天启四年至七年中,毛文龙多次袭击清军都遭失败,此后在皮岛驻扎。由于毛文龙部占用明朝大量兵饷,兵部商议时,袁崇焕提议派遣官员至皮岛管理兵饷核查银钱帐用,而遭到毛文龙抵制,因此招致袁崇焕更决意诛杀毛文龙。
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初一,袁崇焕与毛文龙在皮岛会见,并商议军事。经过连续三日的谈判,毛文龙始终不接受袁崇焕主张的“皮岛设文官监军;粮饷由宁远转发;改编部队”等建议,谈判失败。此后,袁传副将汪翥密议,部署诛杀毛文龙。初五,袁崇焕邀毛文龙一起检阅将士比赛射箭,但袁提出几件事来责问毛文龙,毛文龙抗辩。袁崇焕命人除下其衣冠并捆绑,毛文龙仍称自己无罪有功。袁于是宣布毛的“十二大罪状”,祭出尚方宝剑、斩杀同样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
杀毛文龙这个级别的官员,必须崇祯皇帝下旨,袁崇焕是没有权利的。这一越权之举为日后引来杀身之祸。
擅自调集军队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听闻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但不久之后,遵化、三屯营都被后金军攻破,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
袁崇焕得知消息后,迅速调集人马,星夜驰援京师,他认为自己一心为国,没有大错。可是他却忘记了,长城一线不是他的防区,他私自调动兵马到别人的防区,一没有皇帝的手谕,二没有兵部的调令,已经违规了。
当他得知皇太极的军队越过蓟州正往西去时,却未采取任何措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攻占北京东面几个县城。这一不被常人领悟的举措为他人的陷害徒增了口实。
与此同时,皇太极派人四处散播袁崇焕卖国通敌的谣言。袁崇焕的失误,使皇太极的反间计得以奏效。谎言盛行时,真像无力述说。当时北京百姓都认为袁崇焕是勾结满清的大汉奸。所以袁崇焕被处死后,大家都争相抢食其肉,以解心头之恨。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至此一起说不清的冤案诞生了。
袁崇焕之死有崇祯的多疑性格;宦官的诽谤;加上敌方的离间计等因素,同时也有自身居功自傲、武官直率不善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因所致。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