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万恶之源?
武汉大学和马来亚大学对就此曾做过一场辩论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觉得都有理。
但我觉得万恶之源另有它物,那就贫穷。
贫穷除了让我们没车没房,让我们没吃没喝,还滋生罪恶。
当通过自身劳动无法获取渴求的东西时,我们容易心生贪念,邪念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什么会穷?
真正贫穷的原因,可能在于缺乏足够的选择权。
拿BBC拍过的一部著名纪录片--《人生七年》为例加以说明。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原本只是想记录下14个小孩的成长轨迹,没想到印证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社会阶层是普通人是无法逾越的。
比如上层社会出身的Andrew,他7岁的时候,陪在身边的读物是FT(金融时报),他知道股票市场是怎么运作的,甚至将来的人生道路已经在父母的启发下规划好--努力考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一名律师或者法官。
想想中国普通家庭的孩子,这个年龄能读到少儿版四大名著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吧?可能大部分时间是在电子设备上看《熊出没》。
至于底层家庭的孩子,不要说父母能带给他们什么阶级启蒙了,连自己的教育问题可能都无法跟上,所以这样的孩子的未来是各种黑人问号的,可能一点打算或者规划都没有。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句网络流行语,很多时候不只是自嘲,也是对贫穷的父母们说的。
父母穷的严重后果,除了在教育问题上无法给予子女足够的启发和示范,最为惨痛的是,对于没有在学习上显露出才华的孩子,父母会一刀切地要求他们辍学,断绝走其他路子的可能性。
这才是更可怕的事情。试想,同样都是两个正在读高三的学生,都对学习没有任何一点兴趣:
家境比较好的同学,父母会千方百计地请家教去对他进行辅导,也会坐下来和他谈谈心,即使到最后还是读不下去,父母也有可能给他一笔钱去做一些小投资,尽可能地挖掘孩子在其它领域潜在的能力。
出身于底层的同学则没有那么幸运。他的父母看到他的成绩一落千丈,很可能是带有威胁性的口气对他说:你爸爸我每天都累的要死,你还不读书,如果不好好读书,就赶紧滚去打工,别浪费我的钱。
也就是说,出身好的同学,家里已经给他划好了一条止损线,只要在这条止损线之上,往哪里走,都有很多可以选择的选项。而出身于底层的同学,绝大部分就只能二选一:要么学习,要么滚去打工。
而那些被迫抛弃读书,或者因为自己的兴趣不是读书,而导致辍学的人,很有可能早早地就进了社会,成为一无学历,二无技术,三无人脉资本的打工一族,而他们,即使是现在,也很难跨过阶层这道鸿沟。
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贫穷而苛责父母,因为贫穷的家庭各有各的难处,但我们还年轻还有大把的机遇,我们可以做不贫穷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