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妈宝男”?“妈宝男”是怎么形成的呢?
“妈宝男”就是妈妈照顾得过分,有时候控制得也过分了,导致孩子一直都在她的羽翼之下。武志红老师称他们在母爱包围圈。因为母爱经无微不至,女性的关注点非常细腻,如果妈妈关注着孩子所有的事情,而且妈妈同时是高自恋的人,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要符合她的想法,对孩子就构成了控制。“妈宝男”一方面被过度满足,另一方面又被过度控制。假如最后形成了一个特别严重的包围圈,孩子出不去了,他想做任何事情都被妈妈的意志挡着,那他就成了一个没有长大的婴儿。结果他的身体长大了,但是他的力量、他的人格、他的精神生活就死了。
常此,他就无从生长出精神生活。“妈宝男”身上容易出现比较可怕的部分,他们不会对妈妈表达不满,不会对妈妈说“不”,喜欢动不动就说“我妈说”,他觉得他妈妈是好妈妈,他是好孩子。
母子关系必然有另一面,有坏妈妈和坏孩子的部分,这很正常,而且这部分最好能够在关系中有所表达。比如妈妈生气的时候,她能够对孩子讲出来,甚至对孩子发脾气,只要不过分就行,而孩子也能对妈妈表达不满,这是正常的关系。正常的母子关系,就是有好坏,双方都可以表达出来。但在“妈宝男”的世界里,就变成了他不能说妈妈的不好。当他结婚后,他把坏妈妈的形象投射到了自己老婆身上,对自己的老婆各种挑剔。而且这种挑剔是他控制不住的,因为他没意识到他是在把坏妈妈的形象投射到老婆身上,所以就会变得很严重。很多时候,“妈宝男”找的老婆可能也是控制型的。
当我们进入关系维度后,是不是对自恋的缺陷会产生一些弥补?
不仅仅是弥补,甚至是救赎。武志红老师把关系维度中的情感称为救赎的力量。
有位已过35的女性,一直没生孩子,她妈妈经常催生。她对此非常敏感,只要妈妈一催生,她就感觉到被冒犯,就和妈妈闹。其实她们的母女关系非常好,但她对这个话题非常敏感,只要妈妈一说,她就跟妈妈闹,而且闹得挺严重。突然有一天,妈妈又和她说起这件事,她竟然开着玩笑,幽默地把这事化解了。发生了什么?她那天终于体会到了妈妈对她的关爱。
之前,她的心智基本上只在自恋维度里展开,因为自恋维度的特质就是比较谁高谁低、谁强谁弱、谁对谁错,妈妈在权力的高位,在催自己,而且妈妈觉得自己是对的,她是错的。其实是她对这种权力特别敏感,容不得别人这样说她。当然她和妈妈的关系一直在不断地改善,她也能够感觉到妈妈对她好,但是那种好只是片段,并没有彻底地住进她心里。终于,经过三年的心理治疗,妈妈住进了她心里。突然有一天,她就变了。她体验到关心之后,就不会剑拔弩张地对抗了,她能够幽默地去化解矛盾。之所以用幽默去化解,是因为她知道妈妈是爱她的,妈妈让她难受了,她可以幽默地化解一下。
佛教里也有一种方法:如果一个人嗔恨心很重,比如说经常生气,对治的方法是去关爱众生,不能只从自恋维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天天跟别人吵谁对谁错,就困在里面了。
还有一种人,不断要求自己谦虚、低调,不生嗔心,结果活得越来越拘束,这也是陷入了自恋维度。
还有就是我的生命我自己掌握,不用你管,这其实都是权力的争夺,陷入自恋维度出不来。
解决自恋困惑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另外一个维度发展关系,进而懂得大家是相辅相成的、共生的,是一体的。
当然,这些不仅仅是说说,情感是一种能力,脑袋上明白和体验上活出来,两者之间相差很远。自恋维度可以通过读书拓宽,人们内在的核心体验,尤其是关于情感的体验,很难通过读书增进。
设想把一个人的情感从-10分到10分展开,如果只是看书,这个人可能还是老样子。如何拓宽它呢?在关系中把它活出来。比如,让他和一个情感饱满的人在一起,让他体验到这个部分,他的维度就被拓宽了。
有时候,两个人的分值可能都不高,但经过他们长时间的磨合,结果关系这部分也逐渐地拓宽,当爱的那部分出现了,关系就和解了。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了以后,一定去思考、去行动,把感受的部分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