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大都有辅导作业困难症,属于四个状态的哪一个层次?
全能自恋、全能暴怒、全能无助和被害妄想症四个状态往往是连在一起发生的。
首先是全能自恋,“你怎么就不懂我呀?”“我教的你这么清楚,你怎么还不明白!”,这就是全能自恋。这时候就会开始攻击孩子,有的父母甚至还打骂孩子,这就进入全能暴怒阶段。当发现孩子既不能打又不能骂时,感觉自己都要得心脏病了,就到了彻底无助阶段。有的父母甚至要跳楼自杀,觉得孩子是魔鬼要害自己,很多父母就说“我不想有这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为什么这样?”,这就是被害妄想!
有一位在家辅导孩子作业的家长,当看到孩子不会2×2=4,他认为他的要求并不高,怎么你连这都学不会?他觉得这么简单的知识,孩子就应该会,他活在自恋之中。当孩子没有学会、没有听他的,他就有这种感觉。
武老师称它为主观恶意动机。就是孩子的水平还没达到,但是他觉得孩子是有意和他作对,这里面就是有主观恶意动机,其实这是全能自恋在作祟。
现在的“投入困难症”人群不少,是怎么来的呢?
现在有一些年轻人,他们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别人总是说做事业要有激情、有意义、有乐趣,他们都没有,这就是投入困难症。比如我们在看书的时候,翻到了一处暂时看不懂的地方,心智比较成熟的人,知道这是客观困难,再努力一下,或者把书读完后再重新读一遍,或者请教人,就会读懂。对于投入困难症的人,他常把客观困难主观化,他会觉得这本书在嘲讽他,所以在他被嘲讽之后,他的全能自恋受损了,接着就产生了全能暴怒,就产生了敌意,和这本书不能再建立关系,他会觉得书里有一块黑黑的东西挡着他。
武老师专门讲过“把事做好的心理学课”,有的人做不好事情,读不进书,不能专注地工作,不能专注地玩,不能专注地摄影和旅行,或者觉得自己和所有的事情中间有一个障碍,这个障碍其实就是敌意,这种敌意本质上就是我们因自恋受损而产生的全能暴怒,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变化。
全能暴怒就是这么来的。
人们想把一件事做到卓越,就一定要克服很多普通人没法克服的困难,所以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客观问题主观化。有人会觉得这些困难是在针对自己,自己的面子受了损,被别人看到了自己的失败,其他人都会批评他。
孩子最初能和他最重要的养育者构建多深的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孩子以后能够和其他人和事物构建多深的关系,这是常见的规律。
所以,孩子在儿时学走路、学说话或做事的时候,犯了小错误,这时父母的态度很重要。比如小学一年级时,孩子写了一个错字,罚他写一百遍,还要说他“你行不行,为什么连这个都不会”。直接把这么小的错误变成了主观化的伤害。
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究竟有多重要?
武志红说,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非常重要。当孩子遇到一个问题,有时候是犯了错误,这些问题和错误是不是会带给孩子成长的信息?可不可以以改变孩子?动脑思考一下,非常重要。如果父母的心智不成熟,就会觉得自家孩子真笨,丢了他的脸,或者觉得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是不是孩子不用心,于是狠狠地责骂和惩罚孩子,或者觉得就应该鞭策孩子才行。
这时候,父母就会让孩子误以为“所有的客观困难,背后都藏着主观的恶意”。
有的父母本身还是孩子的心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在不断地划分责任、推卸责任、“甩锅”给孩子,这样会对孩子犯的小错误感到愤怒。
什么是“对事不对人”?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讲过“对事不对人”,是很高的学问,是一个人极高的品质。“对事不对人”就是把客观事情客观化,甚至主观问题也客观化,最后你就能够对事不对人。
但是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对人不对事,很容易让人觉得事情背后藏着主观恶意。
有的家长就非常开明:错了不要紧,这次在错误中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更重要。这就叫有效的失败。
樊登讲了他儿子上一年级时,某次考试后半页的试卷没做,就是背面那页没做,结果考了70分,他说没想到还有背面。当爸爸的樊登就笑了,觉得很好玩,就问他,那你学会了什么?他说,以后考试要看背面。这件事之后,他永远不会忘记试卷还有背面这样的事。
如果这种事处理不好,当父母把孩子弄得极其痛苦以后,将来遇到困难时,他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挫败、被批评、被瞧不起,客观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欺负他的主观的人。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对被欺负和被迫害都特别忍不了,一点儿小事都要朝死里来,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