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二少共三斤料不识四书五经六艺竟敢侃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我相信99%的人谈及司马迁的《史记》时,只记得鲁迅先生对对它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至于其他方面,则说不出个所以然。所以今天二少要来侃一侃司马迁,他不仅仅是个下半身挨了几刀还能挺过来且写出《史记》这部著作的史官,还是一个狠讲义气的人。
司马迁的义气,需要同他的出生、人生阅历联系在一起。他生于公元前145年,世代家人为史官,所以他老爹(司马谈)从小就很在意培养他的知识、见识,司马迁青年时期就不仅仅是饱读诗书了,他还去祖国大江南北溜达了一通,后,才回去帝都上班。
正是因为他游览了名山大川,也结交了不少江湖好友,所以他的性格里有些浪漫情怀,这也导致了后面他招来了祸患--话说,司马迁与李陵同朝为官,但其实他两不熟,既不是朋友,也不是兄弟,上班就各自上班,下班就各自打卡回家,从来没有一起喝过酒,唱过K,斗过地主把过妹。然,发生在偏远地区的匈奴事件却将他两扯到了一块。
事情缘由也很简单,李陵随军出击匈奴(公园前98年左右),以五千兵力死战单于8万部队,斩杀敌人一万有余后,被俘虏了。然后满朝文武都在唱衰李陵,当汉武帝询问司马迁的意见时,司马迁从良心出发,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为李陵辩解,说他绝对不会做出有害国家大计之事。(话里意思是,李陵被俘虏是因为李广利的不作为!而是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也就是汉武帝的小舅子)由此惹怒了汉武帝,被关进大牢(那是他已经接近50岁了,史记也修了好多了),受了宫刑等巨惨烈刑罚之后,才将他释放出来。
重获自由后,司马迁加班加点的编撰《史记》,为后人献上一部巨作。 但这更多的是关系到作为史官的历史使命,二少更佩服他的是:对于不是自己兄弟的李陵,照样讲义气的劲儿。
ps:说到讲义气,人们更熟悉的应该是金庸老先生《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大家好兄弟,讲义气嘛。但其实这句话在韦小宝口中说出更多是作为口头禅而已。口头禅,你懂的,是不需要下半身挨刀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