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季不再来》
2.胆小鬼
“对着那张静静躺着的红票子,我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两手握得紧紧的,眼光离不开它。”
“当我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
“奇怪的是,那次之后,父母突然管起我们的零用钱来,每个小孩一个月一块钱,自己记账,用完了可以商量预支下个月的,预支满两个月,就得——忍耐。”
“也是那次之后的第二个星期天,父亲给了我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他没有说慢慢吃之类的话。我快速地把糖果剥出来放在一边,将糖纸泡在盆里洗干净,然后一张一张将他们贴在玻璃床上等着干。”
“那个下午,就在数糖纸的快乐里,悠悠地度过。”
三毛的父亲显然是知道她偷了家里的钱,但是并没有责怪,因为最终孩子还是选择了把钱归还给家长,也知道偷钱的感觉并不好受。
代替说教和惩罚,父亲用疼爱的方式,尽量弥补孩子对金钱和物质的匮乏感,这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孩子在未来获得更加自由,不拘泥于金钱的桎梏。
此外,在这篇小短文中,我们还能看到的是,一个孩子单纯的金钱观,和强烈的羞耻心。
首先是关于金钱观。
“我的父母也明理,却忘了我也需要钱,即使做小孩子,在家不愁衣食,走起路来仍期望有几个铜板在口袋里响的。”
“在我们童年里,小学生流行的是收集橡皮筋和《红楼梦》人物画片,还有玻璃纸——包彩色糖果用的那种。”
“在同学里,我的那根橡皮筋绳子拉得最长,下课用来跳橡皮筋时也最神气。”
孩子可能并不期待能够腰缠万贯,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金钱可能更多程度上意味着自己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些东西。
这个世界缤纷多彩,充满诱惑,作为成人尚且不能自制,何况是孩子呢?这个世界这么多好东西,难道有人会不想要嘛?
所以,三毛的父亲的做法就值得借鉴了。代替假惺惺地说教和严格地管控的做法,父亲选择了去满足孩子。小的事情可以满足孩子,大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没有什么事能够一蹴而就,只能慢慢来。
其次是关于强烈的羞耻心。
小时候的三毛因为偷了母亲的钱,坐立不安,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紧张得满面通红,还被送到医院看病。因为太不好受了,最后选择把钱归还给母亲。
“我赤着脚快步跑进母亲的睡房,将钱卷成一团,快速地丢到五斗柜跟墙壁的夹缝里去,这才逃回床上,长长地松了口气。”
“那个晚上,想到许多梦想因为自己的胆小而付诸东流,心里酸酸的。”
其实这并不是一种胆小,而是一种强烈的羞耻心在作用。如果不是教育告诉孩子们,偷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他们也不会那么坐立不安。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相比于注重一件事两件事的正确或错误,更重要的是应该言传身教,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具体怎么选择,实际怎么做,那是孩子这个独立的灵魂独立的个体自己的事情。
相信一个善良的人,不会因为一两件错误之事而堕入邪恶无法自拔。
总之,很高兴有三毛这样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把自己幼小单纯心灵的所思所想都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