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前,我怎样计算财务保障

四十岁前提前退休,最重要的知识点并不是财务上的安排,不过算账毕竟是最多人共同关心的。

退休的前一年,我做了一张表格,记录那十二个月的每月底存款增量。

存款增量和月收入之间的差值,就是该月开销,需要走过一个完整的自然年周期。

这个计算过程,能带来很大的信心。

因为这一年里没有刻意困顿吃土、共克时艰,相反因为临近退休,还较为声色犬马,潇洒程度比之前以储蓄为目的的职业生涯,高出不少。

包含不便宜的每月6000房租、不常发生的月供4000车贷等,一年开销仍在20万内。

同时做另一张表,40行3列,代表从40岁到80岁,三列对应该年预算、月均消费和剩余存款。

假设首年的存款余量,死前全部花干净,每年设定一个固定减少值,比如4万。

再加,上一年年初时存款余量和平均年化收益率的相乘结果,比如,200万 * 5% = 10万。

那么两者求和的14万,就是退休的第二年内可以使用的开销,以此类推到第三年,第四年…… Excel里一拉到底。

你会发现复利的威力非常巨大。

不断的调整「初始存款总量」、「年固定减少值」和「平均年化收益」,就能得到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月消费规模,上面的200万、4万、5%都是举例,计算时再代入真实数字。

前20年对应40岁到60岁,活动比较活跃的时期,预算数字是更高的。

60岁至80岁,老年后本来娱乐的花费就会减少,并且我对低质量的晚年病痛也没有长久维持的意愿,如果提前选择有尊严的退出游戏,就更不需要留下很多钱,减少后的预算仍然丰裕。

这个模型,当然很粗糙,但胜在简单易懂。

它的意义,不在于作为生活消费的依据,而是最简易的对照。

退休之后,再根据实际的情况与这个理想模型的计划稍作参照,就能大体有个感性认知。

我经常看到有人担忧大量现金的通货膨胀,或者担心未来花销的不可控。

这里其实缺少的是对消费数字、对大额存款复利的一些量化认知。

说的难听一点,很多担心通胀的人,根本没占有过足够被贬值掉很多的存款,而好的地方是,他们也不确切的知道,自己未来的开销可以多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