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治疗中存在一种奇特的情况,即有些症状严重且心理诊断也严重的患者,能通过治疗获得很好的修复,治疗效果良好。而有些一开始症状不严重,诊断的也较轻的患者,反而在治疗中很难修复,治疗效果并不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可以尝试从“生物性偏移”这个角度来理解。老T最早提到“生物性偏移”这个说法是用来形容温尼科特的第一任妻子艾利斯的。艾利斯出生于一个富裕和睦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毕业于牛津大学,长相甜美、身材修长,热爱雕塑和绘画,浑身散发着艺术的气息。但就是这么一位近乎完美的女性,生命中却出现不可思议的缺憾和缺失——和温尼科特20余年的婚姻是无性婚姻,几次让温尼科特心脏病发作,差点死掉(温尼科特的朋友都劝他离开艾利斯,否则迟早他会死掉的。果然,温尼科特与艾利斯离婚后再也没有发过心脏病,和第二任妻子一起健康的活到80多岁才去世),最后与温尼科特离婚后孤独终老。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位深受上帝眷顾,拥有如此优越条件的幸运儿会过上这样缺失的生活?
对于那种症状不重但是却很难再治疗中修复的患者与艾利斯,老T的解释认为他们身上发生了一种生物性的偏移,这种生物性的偏移类似于康德所说的由意志世界所决定的我们表象世界无法理解的东西。
其实,这样的生物性偏移在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从个人层面来说,这种生物性偏移的存在即是造就每个人如此不同的原因。而从人与人的关系层面来说,这种生物性偏移制造了人与人沟通过程中的夹角,由此产生很多的冲突和矛盾,很难彼此“正正的对着”交流和响应,这也是为什么灵魂的共振很稀有的原因。当我们从更高的角度的来看这种生物性偏移所造成的夹角,会让我们开始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改变性,让我们开始思考婚姻中的可为与不可为。其中可为的是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不可为的执意要去改造对方。良好的婚姻关系中,当关系出现夹角时,其中一方(势能较高的)会释放出善意的信息——“我看到了这个世界非常有意思的地方”,由此让另一方(势能较低的)感受到彼此之间在见识和心智上的势能差,触动他(势能较低的)去调动资源看到他与另一方以及这个世界所产生的夹角,接着伟大的接口就将被开启。
这种人际夹角在咨询中也是常见的,其中还有更特别的情况,比如遇到的咨客是处于石化状态的(如以下19岁女孩案例),不管治疗师怎么调动他都不为所动,那说明此人的生物性偏移实在太大了,他的自然属性太弱了,与人交流的人际夹角已经发生折叠。这样的治疗是很难做的,几乎可以说治疗对他本人的效果微乎其微,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此时治疗还是有必要进行的,因为治疗对他的父母很重要,让他们从中可以看到孩子的心灵结构已经被破坏的有多深了,从而帮助他们更深的去理解自己的孩子。
案例:19岁,女孩子,初步诊断为带有精神病性的边缘状态。
画的房树人非常单调、匮乏,像4、5岁孩子画的【心智发育水平低下】。会一边一巴掌一巴掌的打自己,一边说:“就怪你自己,就怪你自己”【有非常强烈的内在攻击自我】。
其母亲反映,平常好好的跟她说什么,她不听,得骂着,她才听,但听完又要生气。小学五年级时,一次她跟父亲非常亲昵的时候,母亲跟她说,男女有别,不要跟父亲太亲昵了。从此以后,在母亲面前,她不再对父亲有任何亲昵的行为。但是母亲不在时,还是会和父亲狠亲昵。【在这系列事件上看到她人格分裂的倾向。】
她在治疗中几乎不说话,不给治疗师回应,基本处于一种石化状态。但治疗师一点都不会去干扰她,反而是她母亲受不了了,直接闯进来,说:“你实在不想说,那我来说”。【治疗师是有足够的边界和空间的。对于这个患者来说,治疗师不是侵犯者,是在场者,甚至不敢说是陪伴者】
第二次治疗时,治疗师曾经评价过她的刚洗过的头发非常清爽让人舒服,从第三次治疗开始,她来治疗之前都要洗个澡。【这说明治疗师的话给了她一个理想化的灌注。但要注意第一次治疗时一定不能对咨客做身体上的点评。】
对于这样处于边缘状态的患者来说,做几次治疗是很难取到效果的,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看看她病的程度有多深,然后反馈给她父母,让他们在了解孩子情况的基础上,更合理合适的对待她。
此案例中的母亲是一名典型的社交型人格,其特点是人际环境可以很大的激活她的活性,让她在人际交往中八面玲珑,但是只要回到家中、回到亲密关系中,她的活力就变得很低很虚弱。长此以往,这对家庭的折损,特别是对孩子的折损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