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宝上了学前班后,这两天回家都会兴奋的叨叨幼儿园的事情。她告诉我说每天中午即便不瞌睡,也要闭着眼躺在床上;她排队时都要先站在前面站整齐;听课时也要坐端正;吃午饭喝了两碗鸡蛋汤,吃的干净老师还表扬……因为她是小班长,什么事儿都要先做好。
想起我小时候上学了,小学在村里上的,有点“曲折”却让我充满自豪感。学前班毕业考试考双百(当时就语文,数学两科),学校不让我升一年级,因为我年龄不足,未满6周岁。当时我一回家就哭,哭了十几天,不愿意再上学前班,非要上一年级,我妈实在拿我没辙,就去找校长说情。这样年龄差一岁,考试80分以上的学生有十几个,最后校长迫于家长的压力,把我们十几个破例组了个班升到一年级了。一般情况,村里每个年级只有两个班——甲乙班,我们是丙班。我们虽然破例上了一年级,但是我们班不计入村里在办事处的考试排名。由于我学习成绩优异,每次考试都会被老师安排成甲班的学生。这点让我在班里赚足了面子,也让我更爱学习,并且主动性很强,因为享受被重视的感觉。
我现在依然记忆深刻,回过头来看这种激励对我一生都有影响。看到依宝这种兴奋的状态觉得很像我小时候,我也是每天回家都兴奋的和爸爸妈妈说自己认为做的很棒的事情。我也会做错事,比如上课爱说话,被老师训了,这种事儿我就不会说,会默默的自我消化,只说我做的好的。说的过程其实是进一步强化“我就是很优秀”的过程。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失败非成功之母,成功才是。很有同感,一个个主流成功会激发我们获得大的成功。失败一定是小失败,非原则性失败才不会挫锐气。比如说你开车忘了放手刹了,或者转弯的时候忘打转向灯了,像这种比较小的错误,在你学开车或是练习的时候,教练在你旁边提醒你一下,马上就能改过来。只要你记住这些教练给你指出的小失败、小错误,你慢慢就学会开车了。但是对于大的失败,就很难从中吸取教训了。有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手术,叫冠状动脉搭桥术,这种手术非常复杂,有人研究了几千例这种手术,想看看这个手术成功或者失败,会给医生带来什么影响。结果显示,技术好的医生,做成功一次手术之后,再做同样的手术更容易成功,成功率越来越高;而技术不好的医生呢,万一失败了,以后再做这个手术的成功率,就会越来越低。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是因为人都是主观的,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能力不行,或者智商不够。放在学车的例子里面,忘记放手刹,这个问题不涉及能力高低,我这次忘了下次想着点就行了,而且新手谁不犯错呢?这种小失败不会让人有挫败感。但手术失败就涉及到能力的问题了,一般人又不愿意承认自己能力不行,于是会不自觉地把原因归到别的地方,比方说手术设施不行啊,或者是手术当中发生了意外啊,反正不是自己能力有问题,是别人的问题。那你说,如果老是这样总结失败,怎么能吸取到教训呢?
研究者发现,一个医生手术失败了,他的同事,手术的成功率会提高,因为同事们从他的失败当中吸取了教训。所以说,大多数人在看待自己的问题上,都做不到足够客观。
“好的失败”才会从中吸取教训。“好的失败”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能得到及时的纠正,我们都有类似的经验,一旦错误的习惯养成了,那再改就很难了,所以要及时纠正,养成正确的习惯。第二点是对事不对人,这次错了,改正就行,必须是针对技术动作的,不要上升到你这个人能力高低这个层面,否则就会带来挫败感。最后一点,是失败的代价要小。这也是为什么准备演讲的时候,最好提前找个好朋友,跟他试讲几次,就算讲得不好,他也不会笑话你。做产品也一样,在大范围推广之前,要先搞个小范围的测试,有问题及时修正,哪怕全部砍掉,也比正式投放才发现不对劲的损失要小。
好的失败应该是小失败,或者是别人的失败,我们从中吸取教训。适当强化我们成功的方面。越成功就越成功。这点在孩子的或者员工的逆商成长方面应该注意:允许他们一次次的小失败,并且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会接受失败并且改正;有意识强化他们主流价值,比如学前班主流价值是小朋友友好相处,吃饭好,午睡好,坐的端正,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等,销售主流价值是人品好,业绩好,项目执行主流价值是做事逻辑清晰,认真负责;策划主流价值是思维活跃,创新性强,策划案有亮点易落地等;告诉他们别人失败的案例来让他们客观看待问题,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帮助自己做的更好。
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