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静夜思》大家耳熟能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静夜思》是目前最流行的,可是,这并非李白原作。笔者(五月山)读李白的《静夜思》,翻查资料,发现这首诗应该是李白刚作新郎官的时期所作,并且李白应该算是上门女婿。
一、“山月”版与“明月”版《静夜思》
我们知道,一首诗歌内容是体现了作者的当时心境的,有的诗歌还包含地理背景和人文背景。我们看到的《静夜思》(以下简称“明月”版《静夜思》),则是后人修改的,并非李白原诗,或者说并非最贴近李白时代的诗。
“明月”版《静夜思》出自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而明刊《唐人万首绝诗》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则是“床前看月光”。而《唐人万首绝诗》中的《静夜思》,又是摘抄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中的《静夜思》,第一句、第三句有不同: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元代距离唐朝最近,从考据的角度,宋元版本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都是如此。流传到日本的版本也跟宋版一样。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赵宦光的文学家、文字学家,将其父亲的坟安在苏州枫桥寒山后守孝,打造了寒山别墅,又把夫人陆卿子邀来隐居,其夫人也是诗人。说赵宦光大家印象不深,他儿子厉害,娶了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的玄孙女文淑,文淑也是画家,仍有作品存于今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赵宦光和夫人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品书,他跟一个叫黄习远的人,认为古人的文章中有很多瑕疵,想拿来改一改,于是宋朝洪迈主编的《唐人万首绝句》拿来给改了一遍,换名《万首唐人绝句》重新刊印,于是,“抬头望山月”就变成了“举头望明月”,五个字改了两个,《静夜思》也由“山月”时代进入到了“明月”时代。
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蘅塘退士编写的《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综上所述,现在我们读的《静夜思》,始作俑者是赵宦光、黄习远所赐,它们先把第三句改成了“举头望明月”,其余不变。接着清代沈德潜把第一句改成了“床前明月光,其余不变。清代蘅塘退士兼收并蓄,在宋元“山月版”《静夜思》基础上,一、三句全改,成为了当今《静夜思》的模样。
二、上门女婿的“山月版”《静夜思》
尽管赵宦光是文字学家,他改的“明月”版更有韵律感。但是笔者个人更喜欢”山月“版。理由是符合李白创作诗歌的背景、心境。现在很多人认为《静夜思》写的是一轮圆月,实际上并不一定是写圆月,也可能是半月,如李白出川之前还写过《峨眉山月歌》,第一句就是“峨眉山月半轮秋”,这个“山月”典型的不是满月。“山月”更强调“山”和“月”,至于“月”圆不圆,那不是主要问题。
既然“山月”版更贴近李白原创,那么李白到底在哪里写的这首诗呢?扬州?随州?地点的不同,诗人心境不同,也直接关系到了我们品读诗歌的意境。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天到了扬州,秋天就生病了,冬天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27岁,居住在安陆寿山,先后游历了云梦泽,还去过邻近的随州现光山、大洪山等道观和寺庙。随州的紫阳道长牵线搭桥,李白娶了安州的曾任过户部尚书的许圉师孙女许紫烟,成功脱单。李白算是上门女婿,但保留了独处的自由,据说曾带着夫人去安州城东北“淮南小寿山”的长寿观(今广水市境内)小住过。因此,说《静夜思》作于这段时间,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说李白在扬州写的这首诗,一是扬州无山,二是李白当时困顿不已,秋天还生了病,是写不出韵味平静的《静夜思》的。李白在扬州时生病,作了《秋夕旅怀》,尾句是:”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太感伤了。《静夜思》的“静”绝非当时心境。
李白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文末还写道:“亦遣清风扫门,明月侍坐。此乃养贤之心,实亦勤矣。”大家看看,“明月侍坐”,就是说明月陪着我坐着,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床前明月光”的“床”应当是坐具,而且应当是露天坐着的。
李白结婚几年后,许夫人先后产下一女一子,女儿取名平阳,以纪念寿山所在地为“平林之阳”;给儿子取名为“明月奴”,意为“月亮的孩子”,可见他对寿山明月的印象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