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是什么,是让我们坚持自律的源泉,是让我们走向胜利的支柱。分享一下自己对如何获得驱动力的想法。
一直觉得驱动力其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驱动力;一种是主动驱动力。主动驱动力很简单,一切都可以归结为获自己想要的利,满足自己的“欲望”。说也简单,想挣钱,想掌握某个技能,想考上某个学校等等。但也很难,越是价值高的事情,大多时候越难获得即时反馈又存在瓶颈,需要坚持才能逐步看到一点点变化,这是阻碍自律的最大魔爪。今天更多想先说另一种--被动驱动力。
被动,顾名思义,是被迫,是不得不做的。可能是身体出现顽疾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不得不改变劣习,可能是强权如父母如老师的强制要求,也可能是外部约束如考试如检查等等。那么如何调整好心态看待这些被动驱动就显得很重要了。多数被动驱动都是我们不愿意做的,会带着负面消极情绪去做,会怀着应付了事的心态去完成,不仅收效甚微,也可能保守批评。换一种积极的心态,抱着学习的想法去完成,可能会帮助我们事半功倍。
想起上学期看书,有一句话深入我心,也正是一种被动驱动。来自《将心注入》中引用爱因斯坦“每天我都提醒自己几百次,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取决于他人的劳动,无论逝者还是生者,我必须尽一切努力使自己配得上我的所得”。乍看似乎并无什么,但细细思考,关联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点滴,会发现这句话无不可以驱动自己。以自身为例,研究生的同学们应该很明白,再也不像本科学习只用学好功课就够。除了个人课题的学术研究外,很多时间会忙于帮老师/课题组完成横向项目,与自己研究内容无关也是常有之事。在读书前两年我也疲于反感横向项目,觉得浪费时间,没有创新,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毕业方向毫无帮助。常怀有应付的心思,完工之后大家一起吐槽抱怨,甚至同窗间的负面情绪影响到硕士同学,想读博改签了工作。但自从看到这句话,换了心态看待这些事情,一切都变了。
首先,自己方向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一定有课题组老师同学们前期很多的付出,退一步即使是自己开辟去做新方向,自己所处的环境,所享受到的学习、实验室条件,是无数前辈们的辛劳付出所带来的。如果我们真的只专注于自己一小堆学术内容,也只是帮助自己完成学业,获得学位吧,实际能对实验室产生收益的内容扪心自问能有多少。自己享受的优良条件,其实只是通过了一场研究生考试,完成了一次申博准备。可能也就准备一年两年。而享有的,是一代代人的积累。每一次这样想,我甚至会有一种惶恐的感觉,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还无法回报自己享受到的这些。换一种心态,驱动力就来了。
其次,我们做的事情,只要认真对待,都能有所收获。就如帮老师跑腿报账联系事务安排接待这些课题组中可能的闲杂事务,跑腿可以适当活动,可能就是这几次跑腿让我们离腰间盘、颈椎病、肩周炎远了一步。联系各种事务锻炼了我们处理行政事务、与人沟通、合理安排规划时间路线的能力。未来不管走向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少不了这些杂事,及时总结每次的经验可以有效提高效率。对于横向项目中的任务,运气好可能和自己研究内容相近,但也少不了诸如文字排版、ppt制作、汇报筹备等内容。如果觉得这些是没有用的,那只能遗憾损失太大了。在项目中,锻炼了实践能力,与不同合作伙伴交流,少则锻炼沟通能力,多则获取更多信息和人脉,多加几个微信,可能谁的朋友圈转发就会给自己带来帮助。而PPT、写报告这种文案工作,更是一种可以受益很久的锻炼。近则发表文章学位答辩,远则企业汇报,一份质量的汇报文档和ppt,会带给自己想不到的机遇。
再者,我们获得的仅仅是在学校这些福利条件吗?不,对我们这一代(90后),从我们出生成长开始,大多数人都享受到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无论键盘侠和愤青们怎么抨击抹黑,无法否认我们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赶上时代发展变化最快的阶段成长,社会治安和谐稳定,人民能够安定团结。这一切我们付出的有什么?出生在我们祖国出生在这个时代。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无论是回顾父辈们自然灾害、文x的悲惨年代,还是更早的战乱年间,从未有过我们这一代在如今所拥有的机遇。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不为个人私利,为回报自己所拥有享的生活和环境已经是一种强大的被动驱动了。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尚书中》”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王阳明”学须反己“。被动驱动力的一种来源就是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觉察不足,愧对内心,行则能正。时常想想,我们所做的,是否能对得起我们所拥有的。即使处在最困难的时候,至少我们生活在和平稳定的年代,至少我们可以靠双手养活自己,至少我们有健全的身体,至少我们有聪慧的头脑。存活于世,最重要莫过于实现自己的价值。
希望每个人都能积极看待自己内心中的被动驱动力,化被动为主动,拥抱生活,乐观成长,实现自身价值,无愧人生这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