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接一下上集的思路,上集我们说了法则一:敏锐的直觉比单一的检查更重要。敏锐的直觉我们称之为先验知识,而这个先验的知识我们称之为医生的智慧。
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到最厉害的程度,不是因为待的时间长的原因。很多人去医院看病总觉得越老的越厉害,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甚至越老可能越固守思维,变得偏执。
我们觉得要敢于开放自己接受新的东西,敢于质疑,然后不断的总结回顾。把自己一路以来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变成一种人生的智慧,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先验知识,这是一个更高级的形式。
法则二:不同的人对相同的药物反应不同
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一个对自闭症儿童解释的新理论产生。并且很快的被大众接受,也就是自闭症是父母对孩子情感冷淡的结果。
在科学家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自闭症相关的现象都符合这一内在逻辑。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科学家把有自闭症家庭的父母称之为“冰箱母亲。”
所谓的“冰箱母亲”就是在语言上,在情感上不能给孩子很好交流的父母,并且父母本身就有那种沉默寡言的冰冷性格。
在2012年时有生物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他把刚出生小孩子从这样的父母身边带走,放到了一个温暖的家庭。
科学家发现孩子依然自闭,最后经过生物学家的基因测序研究,自闭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的遗传病。
从这一刻开始,上面的结论就应该改成,自闭症儿童母亲冷淡的行为并不是自闭症的起因,而是结果。
如果没有这一次的改变,那治疗永远都会走在错误的道路上。而面对那些通过错误治疗治不好的小孩,医生往往把他们当成例外处理。
而恰恰是这些例外才是我们发现发现更深层次内在规律的可能性,而医生不应该厌恶例外,应该对例外情况感到好奇。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连我们都明白的事情,医生会不明白?
我认为这就是典型认知失调,医生过于信奉这些知识,只要是这些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医生都会自动找一些观点自圆其说。
要不然只能证明他之前治好人都是因为运气,与其是这样不如告诉自己这是自己医术高超的结果,而那些治不好的例外是因为别的原因。
就是害怕有这种心理,作者界定了第二条基本法则,不同的人对相同的药有不同的反应。其实就是告诉医生,例外很正常,但想办法解决例外才是关键。
法则三:为什么看似很好的治疗方案却有害?
这个法则的核心就是偏见。而偏见的来源是什么呢?
一个得乳腺癌的妇女,医生的第一印象会觉得是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导致的。而这个妇女也会借此开始回忆之前的饮食,然后同意医生的判断。
但重点是,别人吃没有,为什么你吃了就有了。医生和妇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就开始制定治疗方案了。
长痘痘我们都会长,但你有没有发现有一些人怎么都不长痘的。你去医院看病,医生会说你是不是吃辣的多了,吃油炸的多了。
你一想,确实吃了不少。但你接着问医生,为什么跟我一起吃辣条的闺蜜没有长痘,就我长了?
医生往往回答不上这种问题,要不就是含糊带过,不信你问问试试。
我们人天然就对一些问题带有一些偏见,更可怕的是我们还不知道这是偏见。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你有没有经常去反省呢?
我觉得现在的拜金女是偏见极其严重的一个群体,常常把因为有钱所以幸福挂在心里。但实际你要常常反思的话可能会发现,金钱不过是副产品。
而作者真正担心的是,现在的医生过于依赖数据,依赖各种仪器。但最后解读数据和仪器显示结果的依然是人,人的作用在这里是不可替代的。
但如果你带有偏见的去解读,很可能会借此提出错误的医疗方案。作者觉得,现在的医生与其说是照顾病人,不如说是照顾一堆机器。我们应该找到本质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医生是照顾病人的!
评论
先验知识、例外、偏见。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医生要知道的基本法则,也是要时刻警醒自己的底线。
决定我们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恰恰不是知识,而是作者所说的先验知识。
知识我们上网百度可以知道,但是先验知识确是一种智慧,一种无招胜有招的人生境界。
我们曾经写过一篇管理的文章,里面曾经说过,管理者要懂得管理例外。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都能从别的领域拿过来,也可以给出去。
偏见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所以需要不断的反思,不要让自己走上一个错误的方向。
前段时间出了一本很火的书叫《异类》里面说,任何一件事要做到专家的水平都要遵循一万小时定律。
你认为这个一万小时定律是不是一种偏见?
如果这时候有例外呢,你会不会解释成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