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件往事,5年之前,跟几个同事聚餐,聊兴正酣之时,聊起了各自的兴趣爱好。
一个女生说他喜欢旅行,独自一个人,喜欢自由随性的安排,不用去特意规划行程,不用照顾迁就旅伴的喜好。
我当时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观点:我说我做不到,并结合自己大学毕业旅行西藏时候的经历,在旅途最后的几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这种孤独,是在看到惊叹叫绝的风景时,无人分享的孤独,特别是自己在意的人。
现在,我跟同事的想法一致了,总结起来让我思想发生改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那次的旅行,就像是五六岁的孩子,第一次来到了动物园,总是拉着大人,不停地让看这看那,在每个动物面前停下来的时间不超过3秒,更不会细致观察动物的神态和行动。享受着“我是第一个发现的”的乐趣,是一种带着某种炫耀的满足感,没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做支撑,无法做细致和深度的观察。现在不同了,更喜欢逛博物馆纪念馆之类的,喜欢看文字,通过这些物件,了解背后的故事。
2、那时候的分享渠道,不像现在那么及时高效。当时微信还没出来,大家都还是用QQ,智能手机也才刚刚开始出来,拍照效果很差。我当时拍照的是用佳能相机,没法把相机里面的照片第一时间发到手机发布到朋友圈,无法收获即时分享的喜悦。
3、同事说的那点,与人的相处,现在是越来越有体会了。每个人对风景的喜好不同,有的更注重自然风景,可以在物质上迁就,目的是花最少的钱,走更多的路,看最多更好的风景;有的喜欢物质上的享受,比如美食,住好一点的酒店。有的喜欢细致规划,有的更喜欢随性,对计划外的事情更包容接受。能够互相包容的很少,最近看到抖音up主”呵呵“在东南亚的旅行,他们情侣两人,能做到那么融洽的肯定是少数。
4、内心的强大,不管是对独自旅行能力的自信,还是在人群中,不会有感到自己形单影只的失落感。内心有很多的想法,可以想去就去,不用凑别人的时间。从“向外求”,变成“向内求”。现在也更能体会到陈坤的公益“行走的力量"的初衷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