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服务于社会,使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要“独有”,使个体的生命处于积极、和谐的状态,成为“至贵”之人。
01
什么能力最重要?
在现在这个急功近利又身心浮躁的社会能够独处,并能和自己相处的能力最重要!和自己相处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独处能力,非常直接地、在很多方面都影响着我们的生存质量,它让我们摆脱对他人的绝对依赖,让我们感到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让我们不恐慌。
庄子说:“独有之人,是谓至贵。”这里的“独有”指的是独立自在,自我和谐,自我完善,也就是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
人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服务于社会,使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要“独有”,使个体的生命处于积极、和谐的状态,成为“至贵”之人。
前者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后者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孤独和解,如何与时间为伴,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而且它如同养分,对人的滋养,是缓慢渗透的。
《大学》里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意思是生而为人一要慎独,二要不自欺,心胸宽广,光明磊落,摘下一重或多重面具,做真正的自己,这样才不会被人指指点点,每天都活得舒心、真实,每天都会有进步。
02
独处,独自一个,与自己相处,在某一环境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 独处 " 并非指惶惶不可终日、顾影自怜、等待他人陪伴的孤单状态,而是内心充实、能够有效管理情绪、明白自己眼下想做什么、能够发挥自我意志、享受当下的过程。
能力,指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所需具备的心理条件。独处的能力意指一个人即便孤身一人,内心依然具有充盈感和安全感,即使是一个人,也照样能够顺利且有效地完成心之所向的活动。
简单来讲,个人具有独处能力的条件是:
一、童年时期的分离:个体化任务完成,能够安心的独处;
二、青少年时期:完成自我认同,能够自信的独处;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与自己相处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
温尼科特指出独处的能力指的是“一个人与自己融洽相处的能力”,尤其是在没有外界他人存在的时候,仍能很好地回应内心的冲动与需求的一种能力。
独处能力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个体在婴幼儿时期所获得的 “好的独处体验”这指的是,孩子在母亲身边 “独处” ,比如,孩子与母亲各自忙于手中的事务,期间,母亲能够及时地回应孩子的需求。
在成长过程中这种体验需要被不断地重复,独处的能力才随之形成。
在不断重复的好的独处体验中,人们便能够借由母亲这个 “外在客体” 逐渐获得和自己相处的能力 。
那些爱自己、认为自己值得被人所爱的人,才会拥有与自己好好相处的能力。
不爱自己的人会在和自己相处时,感受到自己对自己的诸多批判、感到自己对自己的负面感受而坐立不安。
那些拥有独处能力的人,能够在精神与情感上 “自给自足” ,同时也乐于保持与他人的联结、愿意被他人所爱。
拥有独处能力的人,不仅不会主动寻求孤独,还会积极地维护人际关系 。
换句话说,拥有独处的能力,能够使我们与他人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人际距离,相互联结又绝对独立。
03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善于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对于一个人,不擅交际是一种遗憾,不会独处也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
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
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
对此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04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独处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阶段性生存方式。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也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
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知识、经验才能被自我所消化,并成为自我精神世界或知识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独立的内心世界,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甚至关乎一生的幸福。
所以说,独处的能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生的幸福感,甚至也是决定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学会孤独,培养他独处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独处呢?
1.尽量不要切断自己和外界的联系,寻找一切可以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人虽然生而孤独,但也充满联系与共鸣。
2.每天都和自己交流、对话,告诉自己你很好,保持现状或努力变得更好。
3.一定要学会自己取悦自己。
4.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一直想学,但是没有勇气或者觉得没时间学习的爱好,不要顾虑,去练习,充实自己,当你做喜欢的事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很幸福而且很充实。
05
现实生活中,离每个人最近的是自己,相处时间最长的也是自己。如果一个人学会了与自己友好相处,那么,在心灵深处就有了幸福快乐的源泉。
在这个宇宙中间,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有一样最重要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存在在你的生命中。那个东西就是:我。
你不能把所有的希望放到外面,因为放到外面就会存在背叛。
要学习独处,独处需要修炼。就好比学习一项技能,需要千锤百炼。
独处时,最重要的就是放下自我防御,勇敢地不作评价地真实地去观察自己,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
独处是一种训练与自己相处的很好的机会和锻炼方法。因此,建议每天拿出一个小时,什么都不干,就静静地与自己相处,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觉察自己的这颗心。
再次,阅读也可以让我们学会和自己相处。找一本好书,相当于与找了一个无声的好朋友陪伴自己。阅读不是为了去记忆别人的观点,而是要通过别人的经历、领悟,去当成一面镜子,去照见自己。
阅读不需要多,找些思想、哲学、心理、文化方面的经典之作。
总之,要作心灵成长,提升自己生命质量,就需要花时间向内探索自己,去探索“我是谁”,并且特意做独处练习,让自己有机会练习与自己相处。
独处,是人生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学会与自己相处,我们才能知道如何与外界相处!因为外面没有别人,有的只是我们内心丰富多彩的投射。
有人会觉得,那些未能获得独处能力的人,可以选择拥抱人群,不必非得要学会独处。
心理学家们却认为,独处,这种能力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远不止“独处时不容易感到孤独”这么简单。若是缺乏独处的能力,你可能会错失它所带来的诸多益处。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