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知不觉读到了这本书的三分之一。
【概述】
上次讲到悉达多离开了阿罗罗大师,独自一人开始了一段苦修之路。
他不再沐浴,不再进食,他的身体瘦到皮包骨头,胡须头发轻轻一搓,就会一撮撮掉下来。
有一天他在坟场禅坐时,突然觉醒到这种苦修是错误的。于是他又开始了乞食,他决定成为自己的老师,不再依赖别人的教导。
在经历了晕倒被善生救起之后,悉达多发现自己以前一直都在遵循别人的思想而逃避世间的想法。于是,他的注意力开始回归到自己身上。
终于有一天晚上,他悟到:那些恐惧、贪嗔、愤怒、疑惑、嫉妒、傲慢等的根源是无明。无明就是监禁人的狱吏,只有关注当下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
他开悟了!
【感悟】
一、“了解”即会放下和解脱
当悉达多更加专注的觉察他的身心呼吸时,他看到了无数众生的轮回,也看到了自己经历的生生世世。他的心一下无比开阔,超越了生死恐惧,内心获得无比的平静和安稳。
现在的我们都无数次的经历了生命的演变,可能在我们的生生世世中,曾经是一粒沙子,是一滴水,是一棵小草,是参天大树,是水里的鱼或者天上的鸟,而今世,我们是一个人。
了解到这些,不禁感慨我们生生世世是宇宙的一份子,原来我们是那么伟大,我们曾经无数次见证宇宙的演变,我们既是创造者又是参与者,我们好了不起啊!
当我看到自己是这样来的,我一下子特别释然。我觉得人心就像浩瀚的宇宙,当我们了解自己时,我们就会放下,像宇宙一样,留下的只是包容和爱了。
二、关注当下才“存在”
今天早上看到一篇文章讲到夫妻关系的本质,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就是看到对方——即存在。
人人都需要存在感。被看到,被关注,这是我们从婴儿期就追寻的。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就活在别人的期待和眼光中,而很少关注自己想要的。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意念造就世界”是什么意思。
当读到悉达多带领孩子们吃橘子的那段时,我不停的在流泪,我感动于橘子被看到的感觉。那一刻,我感觉被看到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
当我们的意念专注于当下所做的每一个细节时,我们是存在的,我们在造就着当下的世界。而当我们的意念飘走,想着其它的事情而不知道当下在做什么时,我们的世界就是不存在的,我们的身心灵是不合一的。
回想起儿子以前跟我对抗的时候经常会说:“你根本就不关心我。”我当时觉得特别委屈。现在明白了,儿子没有感受到我全神贯注的去关注他、爱他,那一刻他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三、我们的一生需要依靠很多其它的生物才能生存,这些生物是我们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前面的知识,我们无法理解这些生物为什么是我们的一部分,而现在我们就很好理解了。
无论是空气、大米、蔬菜、水果、植物、动物、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都可能是我们的过去。我们只是生活在不同的时空,我们身边充斥着所有一切都跟我们自己有关。我们可能跟所有的一切在不同的时空都会相遇,所以他们是我们的依靠,我们同时也是他们的依靠。
生生世世,无声无息,来来去去,轮回不休……
四、无论悟到什么都要回到人群中应用
当佛陀悟到真谛时,决定回到人群当中去帮助众生。
这让我想到林院长不断的在教导我们:无论你学到多少,不能使家庭变得越来越好,那么你的语言是苍白的。
践行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
刚刚出来学习时,发现自己有很多的知道做不到。继续学习发现自己做不到,有时是不知道怎么做,有时是不愿意去做,这个结果就导致没有什么成果,反而会因为知道做不到而更加苦恼。
继续修炼发现,原来做不到是因为自己的急功近利,想要快速见效。一个有效的成果是要点点滴滴铺垫最后才能达成。
所以现在的我不着急,我知道未来等待我的是我想要的幸福,现在我只需要把当下能够做到的一点一点做好就好了。
【附录】
佛陀: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在悟道之后善生为他取的称号,意思是一个觉醒了的人。
菩提树:觉醒的树,是佛陀悟道时打坐的那棵树,原来叫毕钵罗树。